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中国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光明专论】

中国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彰显了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自强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古代中国文明灿烂辉煌,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华民族备受各国尊重。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国家四分五裂,人民颠沛流离,饱受列强欺凌。中国人民在一次次抗争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企图在短时间内达到吞并整个中国的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在于当时中日之间国力的差距。回望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政风腐朽、军风废弛、民风散乱,国运衰微。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进入先进工业国家行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则未能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仍属典型的农业国家,综合国力日渐式微。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为13.6亿美元,农业和手工业产值约50亿美元;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农业、渔业和手工业产值约40亿美元。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抗日战争实际上就是落后的农业国反抗先进的工业国的侵略。

经历抗日战争的磨难,觉醒起来的中华民族深刻认识到:落后必然挨打!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发展国家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谋划反抗日本侵略之策时,已开始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力图通过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以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4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讲话时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民族自强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谋划,就是探索与谋划民族自强之路的重要尝试。

二、为实现民族复兴准备了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民族凝聚力、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准备了精神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矛盾、国家冲突,一切爱国者与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党派利益和团体利益。中国各阶级、各政党、各团体自觉发扬“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爱国主义传统,放弃阶级、党派、团体之争,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援助祖国抗战,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族人民都意识到:日本侵华不是针对中国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民族,而是针对中国各民族;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是要灭亡整个中国,奴役中国各族人民。这份清醒、这份觉悟,使中国国内各民族空前团结,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使抗日战争真正成为一场全民族的战争。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在较长时期内各民族并未真正理解其要义。“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全国抗战爆发之后,各民族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及其意义,“中华民族”作为指称中国国内各民族的概念得到各民族人民普遍认同。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伟大的斗争孕育伟大的精神。抗日战争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的铁蹄、屠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甘奴役,彰显了民族精神的魅力,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的生成,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爱国情怀既是传统的承继,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厚社会思想内涵,是激情与理性的结合,不仅蕴含着炽烈而朴素的对祖国的热爱,并且升华为重大的诉求——关切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力求拯救和发展处于危难中的积贫积弱的祖国。这样的爱国主义与当代先进社会思潮和运动融会激扬,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及其实践居于核心地位和具有决定意义,进而成为团聚、鼓舞与引导我国各族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光辉旗帜,也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拓了道路,奠定了必要的精神与思想准备。

三、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国际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其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为才有位,有位方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赢得了国际声誉,创造了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国际条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爆发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反法西斯盟国在各个战场的作战。中国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制约了日本“北进”战略,减轻了苏联东方作战的压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国牵制了日本的“南进”战略,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有效地支援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中国牵制了日本的“西进”战略,使日德在中东会师的计划化为泡影;中国牵制了轴心国的结盟战略,使日德意同盟有名无实,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此外,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极大地支援了盟国在缅甸的作战。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如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赏。1942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5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同年4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估价中国战场的作用:“中国一旦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而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只有中国”。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早于英国和法国两年,早于美国四年。中国率先开辟的东亚战场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卢沟桥事变”开始的抵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开端。这些基于历史事实的评价,彰显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彻底瓦解了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开始,中国开始在国际上确立大国地位。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4国领衔,包括世界上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同盟国主要国家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商讨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的行动计划和战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行动方案,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与国民政府代表共同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第一次公开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旧金山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中国大国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由此迈开了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

四、为民族复兴锻造了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也使中国共产党自身得到发展,为民族复兴锻造了领导集体、选择了发展道路,这一点最为重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14年抗战,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全面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27万多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先后在华北、华中、华南建立了拥有1亿人口和10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19块抗日根据地,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为爱国民主人士和广大群众人心所向的“圣地”,没有以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力量的壮大,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制订与实施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发放农贷、发展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不仅使抗日力量得以在贫困地区生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等民主政策,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新的景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为执掌全国政权积累了经验。

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抗日战略与战术的选择、抗日方针与政策的制定,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动员各方力量、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也奠定了社会各阶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彰显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雄才伟略、高超智慧与宏大胸怀。

正确道路的选择对于民族复兴至为重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或报告中,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明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即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如此,避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前途,为实现民族复兴找到了正确道路。

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奋斗、创造,中国共产党塑造了良好的政党形象,向全国人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魅力和中国的未来。大批爱国青年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之所以向往延安,突破重重封锁来到延安,道理正在这里。美国记者、大后方报纸记者、民主人士等访问延安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新中国的希望、把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延安、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转折,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转折。从此,在国共两党的较量和博弈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赢得了主动、赢得了民心,并最终赢得了政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经历抗战胜利后70年发展,中华民族日渐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一定能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分享到6.79K
苦难的地中海 “快捐”
证监会“深夜喊话”:这三大关键讯号不容错过 美国8月非农就业数据远不及预期 美股应声下跌
一往情深深几许?七夕寻觅光影故事背后的爱情箴言 为生活添色彩 盘点纽约帝国大厦灯光秀特别造型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