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20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2025亚洲期刊联盟年会。本次年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编辑部与亚洲期刊联盟共同举办,以深化区域协作与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为目标,通过聚焦学科建设前沿问题、人工智能学术伦理、期刊数字化转型与出版生态,进一步推动亚洲人文学科在全球学术格局中的可持续发展。来自亚洲五个国家和地区、17所高校的20余家期刊主编及负责人参会,就亚洲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亚洲期刊联盟的建设进展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主编尚必武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学术期刊在促进跨文化对话、推动开放获取、完善同行评审机制及支持青年学者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本次会议能够通过期刊间的深入交流,推动亚洲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与跨域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并产出更多促进亚洲人文社科学术发展的高水平成果。
Kritika Kultura名誉主编Maria Luisa Torres Reyes致开幕辞,回顾了亚洲期刊联盟自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亚洲期刊联盟自2022年成立以来,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合作,提升人文学科期刊出版的整体能力建设,不断拓展联盟成员的范围。联盟未来将持续推动在不同地区举办年会,以加强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协作,推动亚洲人文出版领域的发展。
Kritika Kultura主编Vincenz Serrano回顾了亚洲期刊联盟发展历史及往届亮点。他指出,联盟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动成员期刊在编辑理念、出版实践与学术交流方面的创新与协作。成员们共同提出了共享审稿人数据库、优化内部生产流程等建设性举措,并在完善评估体系、探索在线特约专栏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系列,各期刊主编与编辑深入交流经验与理念,进一步巩固了亚洲期刊间的学术纽带,彰显了区域性合作在促进人文社科学术发展的巨大潜力。
与会专家表示,期刊不仅是成果发布的平台,更是引导学术风向、捍卫学术伦理、促进知识良性生态构建的关键行动者。未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将是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定位、学科融合与深度根基、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这几组张力之间进行持续且富有创造性的边界协商。唯有如此,人文学科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守住其自身的批判精神与价值内核,实现真正有意义的范式重构与可持续发展。
专家强调,在全球知识体系经历深刻变革与重构的关键时期,亚洲学术期刊肩负着凝聚区域智慧、深化文明互鉴、引领价值共识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学术格局的重塑与知识公共性的新挑战,亚洲期刊联盟致力于坚守学术伦理底线,维护学术出版自主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通过深化跨国协作、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联盟不断提升亚洲学术共同体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能见度与影响力,为建设公正、多元、互惠的人类知识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Philosophia主编、圣多默大学教授Jove Jim S. Aguas表示,出版伦理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准则,也是维护科研诚信的重要基石。针对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署名权纠纷问题,Aguas呼吁全球学术界携手建立更加透明、公正与负责任的出版机制,共同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学术文化,推动国际学术出版健康、可持续发展。
Cross-Cultural Studies主编、韩国庆熙大学教授Alex Taek-Gwang Lee指出,学术期刊编辑在知识生产机制中承担着塑造学术信仰与价值观的关键角色。亚洲期刊联盟正以其实践探索,致力于构建“慢思考”的学术空间,鼓励对话性与关怀性的研究方式。他强调,编辑的使命不仅在于“生产更多知识”,更在于“创造思考的条件”,从而为建立更加多元、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生态作出贡献。
2025亚洲期刊联盟年会总结了联盟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实践经验,也为未来亚洲学术期刊的跨国协作、数字化转型与学术创新指明了方向。与会成员表示,将共同推动亚洲人文学科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并热切期待明年的2026年会在印度尼西亚顺利召开,开启亚洲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