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21日电 (记者 王科举 李静)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中国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与中国共成长”CEO对话会20日在上海举行。与会嘉宾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正以开放合作和包容创新,引领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之路。
默克中国总裁何慕麒(Marc Horn)表示:“上海有非常开放的合作精神,这一点体现在很多方面,不止是商业层面。我们常说,‘要想不落后,就必须来上海’。”
他介绍,默克中国通过利用上海的创新能力、人才与制造业集聚优势,强化全球业务布局,实现了“在中国,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目前,上海已成为该公司先进显示材料的重要制造和研发中心。
经济学家大卫·布莱尔(David Blair)指出:“在上海(企业)能够保持较低的运营成本,同时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这正是上海乃至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强调将新技术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资生堂中国及全球旅游零售CEO梅津利信(Toshinobu Umetsu)表示,公司在上海设有两个研发中心。“中国市场汇聚了见多识广、富有前瞻性的消费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市场洞察。”他说,“上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构建。我们正在加快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合作,中国给了我们许多灵感。”
欧莱雅集团董事长让·保罗·安巩(Jean-Paul Agon)也通过书面回复表示,上海是欧莱雅在中国及北亚地区的“心脏”,在创新、运营、人才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战略引擎作用。
7月份官方数据显示,上海已集聚104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605家外资研发中心,成为全球企业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也是国际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枢纽。
索迪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韩艾莎(Isabelle Hannedouche)认为,上海政府与企业间建立的“信任环境”成为跨国公司在上海蓬勃发展的关键竞争优势。
“上海提供了一个公平、平衡的生态体系,使企业能够顺利提供高标准服务,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她说,“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我们能够吸引他们、留住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成长机会。”
据上海市有关数据,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223家,同比增长3.9%。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以开放和创新为核心的政策实践,有力反驳了所谓“中国趋向封闭”的某些不实论调。对于跨国企业高管而言,关注上海,不仅是观察一座城市,更是洞察中国如何与世界深度互动。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中国将继续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瑞士赛德思集团董事长王雷(Rani Jarkas)表示:“中国政府正在构建一个独特的国际化的(创新)生态体系,中国在全球投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和电池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选择。”
拜耳集团公共事务、科学、可持续发展及健康安全执行副总裁马蒂亚斯·伯宁格(Matthias Berninger)也在书面回复中指出:“过去是‘在中国,为中国’,如今是‘在中国,为世界’。”
与会嘉宾还高度评价了去年由上海市政府推出的一站式、多语种、国际化服务平台——上海国际服务门户(International Services Shanghai),该平台涵盖政策解读、新闻资讯和实用信息等内容,为在沪外籍人员提供有关商务、就业、旅游、教育和购物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与中国共成长”CEO圆桌对话会是中国日报社旗舰活动之一,于2022年创办,邀请知名企业高管和经济学家用中英文双语表达,积极展望中国经济前景,为跨国公司高管和中外意见领袖搭建了理性、开放、务实的对话平台,推动其就中国经济和商业趋势交换思想和探索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