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为10月13日至17日举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系列活动核心环节,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新动能”为主题,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波兰、德国等多国的前政要、知名学者、意见领袖与媒体代表,在走访上海、温州实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后齐聚北京,共同探讨世界变局下的全球治理、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发展。论坛发布5项重磅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非常高兴和与会中外嘉宾相聚“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新动能”明德战略对话(2025),从“中国之治”的实践智慧中探寻全球化“发展之道”。当代中国正在书写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阔的现代化篇章。在过去几天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系列活动中,各位嘉宾深入上海、浙江等地开展调研,走访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企业与示范区,感知中国发展脉动。嘉宾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鲜活注脚;一路上的所思所感,为今天对话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以其广泛性、人民性、协调性、共生性与开放性,为共建美好世界注入强劲动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发展光明前景提供澎湃动力。中国人民大学愿同国内外朋友一同努力,把“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全球共享的知识方案,用实事求是的研究与开放包容的对话,为各国携手迈向现代化贡献真理与力量。
在外方代表发言环节,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作演讲。他首先对收到明德战略对话的活动邀请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世界出现分裂,我们需要共同审视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回顾过去,全球各国特别是中国实现了高速发展,中国已在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成为了重要领军者。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工程师,私营经济活跃且积极创新、走向国际。他特别强调,中国的市场庞大,发展特色鲜明,这些独特优势都是重要的资产。如今国际组织面临挑战,贸易受阻,合作减少。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一方面全球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美国、欧盟等国家更应加强协作。虽然各国背景不同,但要努力建立“表兄弟”式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进程独特而迅速,基建发展突出,从追随者转变为多个领域的引领者。面对当下政治因素给技术发展带来的阻碍日益严重的情况,各国应共同努力跨越政治分歧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致辞及外方代表发言环节。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发布了五项重磅研究成果,包括《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全球2050评估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以及四部新书:《欧美学术界感知中国式现代化——明德战略对话2024》《国际激烈角斗中的中国——对话16位美欧俄知名专家》《世界看新时代中国2025》和《国家复利式发展与中国发展优势》。
《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全球2050评估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国际组织、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2050年的前瞻性规划与共识预判,指出“2050年将是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科技跃迁与文明共存的关键节点”。报告深入探讨了我国“2050现代化战略”演进脉络,指出在“两步走”战略指引下,中国已在制造强国、科技自立、基础设施、人口结构等关键领域形成系统性布局,展现出“确定性中的中国力量”。
《欧美学术界感知中国式现代化——明德战略对话2024》和《国际激烈角斗中的中国——对话16位美欧俄知名专家》是第一届“明德战略对话”的重要成果,以中外专家对话为核心,解析中国在复杂国际博弈中的战略定力与制度优势。《世界看新时代中国2025》一书汇集多国学者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观察与评价,从国际视野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影响。《国家复利式发展与中国发展优势》则是以“复利”逻辑剖析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根基,提出构建具有持续增长力与内生动力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战略对话一“中国经济与全球发展:增长、开放与安全”环节。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波兰华沙科兹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和全球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格泽高滋·科勒德克,米兰机场管理集团(SEA)董事、IREN能源环保集团董事、原意大利总理府幕僚长丹尼尔·乔瓦尼,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英国《金融时报》(FT)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商务部原副部长、世界贸易组织原副总干事易小准,北方论坛执行主任、北方论坛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德国著名媒体人、历史学家、克鲁斯曼传播与咨询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乌维·克鲁斯曼,千万粉丝时政博主王骁参与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主持战略对话一。
格泽高兹·科勒德克表示,当前西方某些势力与媒体正对中国进行不实指控与“妖魔化”宣传,这种片面报道误导了国际舆论。他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全球发展事业,通过投资倡议与技术共享,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实质性帮助,这与所谓的“殖民主义”或“债务陷阱”叙事截然不同。面对未来全球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将呈现的多极化趋势,科勒德克认为,各国应超越地缘博弈与意识形态对抗,共同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方案。他充分肯定了中方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与提供的中国智慧。
丹尼尔·乔瓦尼指出,中国近年来发展成果显著,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进口依赖持续降低,中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已成功转型为具有强大韧性的科技创新引擎;中国通过制定清晰的国家愿景与战略框架,交由企业落实执行,形成高效协同的发展路径,而美国在应对竞争时战略软弱、目光短浅,选择削弱他国而非强化自身,显然不明智,各国应依托自身核心优势,以长远战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朱光耀认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应坚持全球化而非单极化,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倡议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支持中国高质量发展两大领域是人工智能和绿色发展。AI发展靠算力,而算力靠电力,两者有密切联系。2024年中美两国的发电量分别是10万亿千瓦时和4.3万亿千瓦时,显然在支持AI发展上中国有充足的底气。朱光耀指出,在以技术进步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解决数字鸿沟,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发展。
吉迪恩·拉赫曼表示,中国已从低端制造跃升为全球价值链顶端,30年巨变令人惊叹。但西方对全球化态度逆转:经济层面,产业外迁、失业与不平等加剧,令美欧工人视中国为竞争对手;战略层面,中国技术、军事崛起被视作威胁,芯片、汽车、航母皆成“安全议题”。欧洲虽看好中国市场,却因安全依赖美国而选边。中国欲破“威胁论”,须以共赢行动消解疑虑,证明繁荣不等于扩张。
罗思义认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在研发方面遥遥领先于任何发展中国家,并开启了成为全球技术引领者的进程,但这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十五五”规划期间乃至更远的未来,中国仍需加强研发支出和能力建设。中国要扩大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并产生全球影响,须做到两点:第一,中国需继续提高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使其达到美国的水平。第二,中国需保持其在投资占GDP比重上领先于美国和“西方”经济体。
易小准指出,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对等关税大战重创全球贸易,其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行为对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冲击。美欧在苏格兰特恩贝里达成的协议试图以强权逻辑重塑国际经济秩序,削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欧盟等国在高压下被迫签署不平等协议,违反了WTO多边规则,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牺牲了WTO其他成员的利益。中国、欧盟等WTO主要成员应尽快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公正与稳定。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认为,疫情后世界技术发展迅猛,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他强调,中国通过投资教育与科技,其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绿色科技领域已成为全球引领者。面对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的趋势,北方论坛作为区域性组织,正积极运用公共外交原则应对时代挑战。他特别呼吁与中国东北等邻近俄罗斯的省份加强区域合作,以加强民间与地区层面的横向联系,消除心理隔阂,共同为构建多极世界努力。最后,他肯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意义,指出中国通过大胆创新取得显著成就,为区域伙伴提供了重要借鉴。北方论坛期待与中国合作,共同构建太平洋地区高效协作机制。
乌维·克鲁斯曼认为,与所谓的“中国顶峰论”相反,中国的崛起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全球发展的持久力量。中国经济非但没有衰退,而是正朝着创新、开放和更注重安全更高质量增长转型。中国正着力推动创新、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从人工智能到绿色能源,中国不断进行战略性投资。中国也为全球伙伴创造了巨大机遇,中国的更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合作领域,从绿色经济到数字经济,合资合作、技术交流和基础设施建设蕴藏着巨大潜力。
王骁表示,虽然西方媒体界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欢把中国描绘成一个保守封闭的国家。但是其实中国人非常喜欢与世界交流。中国每年有大量的留学生前往欧美读书。反观欧美,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在数量上是非常有限的。对于中国青年一代,我们希望和欧盟平等的交流、合作,但是在欧洲,总是会感受到来自华盛顿特区的压力。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发达国家,这个国际社会更多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他认为,目前的贸易战和关税战,会加速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去发展。
在战略对话二“AI时代与数字文明:合作还是较量?”环节,S.Y. Witte新工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谢尔盖·博德鲁诺夫,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大使佟晓玲,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顾问、意大利区域创新局(ART-ER)主席、西班牙国际人工智能咨询委员会成员弗朗西斯卡·布里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牛津大学“牛津马丁人工智能治理倡议”高级顾问兼多边人工智能主任山姆·道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美利坚共产党(ACP)执行主席、政治分析师,《红外线》(Infrared)节目主持人哈兹·阿尔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意大利摩德纳与雷焦艾米利亚大学应用经济学副教授乔治·普罗迪,沃德研究所顾问兼研究员赫尔塔·曼蒂参与研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蔡彤娟主持战略对话二。
谢尔盖·博德鲁诺夫认为,目前,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层面,更将围绕人的精神层面开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而是要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同时,技术的发展要被正确监管,缺乏监管的技术力量将对全球产生破坏性影响。技术的发展除了依靠资金数量,还要关注研发推广的速度和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目前,中国的研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技术转化成果要远远高于美国,而俄罗斯的研发投入不足1%。
佟晓玲强调,AI时代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以开源开放与本地化部署推动技术普惠,缩小“智能鸿沟”,让 AI 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国际公共基础设施产品。佟晓玲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人工智能规则治理,支持建立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组织等多边共商举措,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落地;反对以安全为名搞技术封锁的“小院高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普惠、安全、互鉴”,以能力建设、公共外交与青年合作,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和智能命运共同体。
弗朗西斯卡·布里亚认为,云、芯片、算法决定未来主权,而非传统国界。欧美对华封锁令ASML等自损服务能力,欧洲80%云服务、70%模型仍受制于美,形成新“技术帝国主义”。AI已耗20兆瓦级电力、市值超3万亿美元,集权加剧不稳定。她呼吁中欧以多边合作替代脱钩,共建绿色、普惠、民主的AI基础设施,把算力用于医疗与公共服务,避免数字冷战,让技术真正赋能人类与地球。
刘卿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文明新阶段,但其发展的全球性、治理的地域性等特点,引发“合作还是较量”“封闭还是开放”等话题。当前数字文明进程中,治理体系碎片化、技术霸权加剧数字鸿沟、复合型风险蔓延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为此,国际社会应摒弃意识形态偏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坚持广泛参与、协调一致原则,以联合国为核心协调平台,构建包容性治理框架,促进技术创新与普惠共享,建立风险协同防控机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共同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以推动数字时代的共同发展与持久和平。
山姆·道斯认为,中国对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贡献巨大,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为世界提供了开源、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应用,为全栈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重要平台;世界应合作对人工智能应用做更多规范,尤其要对人工智能军事应用采取具有全球普遍约束性措施;最后,全球人工治理需要在联合国体系内进行合作,建立联合国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尊重联合国安理会所做出的决策,让人工智能真正帮助实现更多人类普遍价值。
陈文玲表示,全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低收入国家面临巨大的数据鸿沟,以及全球规则、规制与监管存在巨大空白,加剧了全球治理的滞后;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赋能产业的同时,其“反向赋能”也在继续,特别是在军事、战争及生物武器制造等领域。此外,人工智能正被用于借区块链外衣强化美元霸权的技术路径。她强调,人工智能归根到底是为人类进步服务的。我们要坚决反对数字霸权、人工智能霸权和科技霸权,使科技真正回归其本质——为人的存在、为人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哈兹·阿尔丁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加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所有现代化进程的伴生结果。传统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范式与经济理论,已无法应对信息经济所带来的新挑战。人类正在向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过渡,在这一阶段,仅靠利润已无法主导全球文明与经济的发展。在对短期利润的盲目追逐中,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激进地缘政治姿态,正在威胁着人类迄今取得的所有进步与发展。当前,全球亟需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合作、责任与发展范式,以引领人类迈入历史的新纪元。
刘志勤认为,AI与数字文明已成为人民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中国发展AI遵循“人民性”,不是为了垄断和霸权,而是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以“数字中国、数字强国、数字文明”为战略抓手,通过东数西算等布局抢占先机。为推动健康发展,他提出:一要确保AI和数字数据的绝对安全;二要严把质量关,防止鱼目混珠;三要回答“为谁服务”,反对技术殖民,坚持为人民、为和平服务;四要防止AI被庸俗化、滥竽化;五要“让人工智能和数字文明听我们的指挥”,致力于服务全球四大倡议。
乔治·普罗迪指出,在AI时代,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在国家内不同领域中广泛存在。各国在应对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时,需要兼顾内部的调整与国际合作,特别要支持中小企业在新生态中的生存与发展。他强调,AI技术进步将对国家安全与劳动力就业产生重大冲击。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全球性变革,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以应对复杂挑战。
赫尔塔·曼蒂表示,AI并非中立,其形态反映文明特质,核心问题在于其代表的世界图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欧洲技术人文主义、俄罗斯认知文明理论三大愿景,共同勾勒出合作型数字文明的轮廓。她强调,推动知识共享经济转型,AI应成为开放认知基础设施,伦理需引领技术发展。国际组织的设立,更将提供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多极框架下共享数字文明的构建。
“明德战略对话”系列活动,是中国高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与战略互信贡献打造的高端学术对外交流平台,旨在为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凝聚全球智慧、探索创新路径,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2024年,首届“明德战略对话”系列活动邀请10位来自美国、欧洲的战略学术界代表,系统调研上海、温州、义乌、北京三地,并密集对话中国政府官员、企业家、智库专家与高校师生,获得巨大反响。
在此次“明德战略对话(2025)”系列活动启动前,欧洲著名学者迪森、美国空军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马伟宁及包括吉迪恩·拉赫曼、乌维·克鲁斯曼、丹尼尔·乔瓦尼在内的与会嘉宾都已通过中外对话形式深度讲述了对此次“明德战略对话(2025)”的期待与深度理解。活动中,来自欧洲、美国、俄罗斯的近20位重量级战略学术界代表走进上海、温州、北京三地,参访代表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前沿的企业与示范区,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新动能”明德战略对话(2025)、在温州举办的温商发展对话2025三场高规格论坛,与中国政商学研等各届人士深入对话。此次活动再次搭建了中外战略学术界坦诚沟通的桥梁,更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又一个鲜活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