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唐皇 谭琳静 谈诗谊
当湖南柔术的“险”遇上戏曲艺术的“韵”,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11株“春苗”,在俄罗斯莫斯科国家大马戏剧院的舞台上完成了最惊艳的绽放。这支平均年龄仅15岁的00后队伍,凭借《戏韵春苗》集体柔术节目,一举斩获“偶像-2025”国际马戏艺术节专业评委会铜偶像奖。
作为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的首批杂技专业大专生,她们是中国杂技“出海”的新生代力量,带着东方的“技”与“美”,向着杂技界最高荣誉“金小丑”奖全力奔跑。
戏曲柔术巧融合 杂技“春苗”获邀约
“看,这是我们的‘高光时刻’。”16岁的马慧星点开手机相册里珍藏的照片:俄罗斯莫斯科国家大马戏剧院的领奖台上,她和队友们手捧鲜花与奖杯,青春的脸庞满是喜悦。聚光灯下,她们是全场瞩目的焦点。
她们不仅是赛事最年轻参赛者,更是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培养的湖南首批杂技专业大专生。
与前辈不同,队员们白天练基本功,晚上攻文化课。“我们不光能拿出杂技‘绝活’,还懂艺术理论,能吃透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队员石镕仪说。这种“复合型培养”,让“春苗”跳出传统杂技演员的单一框架,将文艺理论、杂技技巧与舞台表现力融会贯通,也更易把湖南柔术“惊、险、奇、美”的特色,与中国戏曲的韵味无缝融合。
11位“花旦”分工明确:核心扎实的石镕仪、刘钰盈、李思涵是负责承重托举的“底座”;身轻灵巧的马慧星、向丽娟、龙文敏是专攻空中技巧的“尖子”;技巧与力量兼备的唐婷、熊丁欢、熊嘉宜、陶井雅、张玲炫,则是串联全场的“中流砥柱”。
女孩们饰演的角色,大到舞步身段,小到眼神手势,都紧扣戏曲美学。从排练到最终呈现,《戏韵春苗》打磨了3年。每一个看似轻盈的腾跃、精准的抛接、惊险的平衡,背后都是成百上千次的磨合。女孩们记不清摔过多少回、哭过多少次,却没人想过放弃。“一想到能站上更高的舞台,就又有了劲头。”
最终,《戏韵春苗》打动了“偶像-2025”国际马戏艺术节的主办方,这支年轻队伍也成为首支获邀参赛的湖南杂技团队。
六层“元宝”叠绝招 东方杂技海外“圈粉”
在莫斯科国家大马戏剧院,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队伍,带来了死亡之轮、大跳板、空中飞人等精彩节目,让首次参赛的女孩们大开眼界。
“场地小,就见缝插针‘抢’时间练;饮食不习惯,就少吃点保持体态。”抵达莫斯科的第一天,马慧星和队友们放下行李,立刻投入紧张训练。
正式比赛时,11位中国女孩身着青绿色戏服登场。随着节奏加快,队员们层层叠起“元宝”——当第六层的“尖子”马慧星深吸一口气,在空中定格“一字马”的瞬间,全场骤然安静,随即掌声雷动。11株“春苗”带着中国戏曲的韵味与湖南柔术的唯美,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谈及《戏韵春苗》,莫斯科大马戏团团长扎帕什内赞不绝口:“中国参赛节目创意十足,选手的表演令人惊叹。”
首次征战国际赛事便拿下认可度最高的专业组奖项,对这支00后团队而言,是殊荣更是激励。“表演得到国外评委和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我们特别自豪,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颁奖晚宴上,一位蒙古杂技演员用翻译软件告诉队员唐婷:“你们的六层‘元宝’和充满东方韵味的演绎,让人过目难忘。”这份认可让唐婷既激动又坚定:“今后要更刻苦练习,让东方杂技站上更高规格的舞台,被更多人喜欢。”
文化赋能杂技魂 新生代接力“出海”
尽管捧回了“铜偶像”奖杯,但莫斯科之行并非终点——与世界顶级杂技团队相比,这支年轻队伍仍有差距。
“她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动作稳定性还需提升。”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学员培训部副主任刘雪艳表示,接下来将增设节目自主设计课程,让队员们从“表演者”转型为“创作者”。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金小丑’奖!”石镕仪的话刚说完,练功房里就响起一阵笑声。她听得真切,笑声里有老师们没说出口的鼓励,更有队友们心照不宣的共同期待。
自1959年成立以来,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国际奖项拿到手软:蒙特卡洛“银小丑”、乌克兰“金栗子”、澳大利亚“未来之星”银奖……网友戏称剧团是“杂技界的985”。
将杂技与神秘的东方文化结合,用“力”与“美”展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杂技团蜚声海外的关键。不久前,剧院原创杂技剧《梦之旅——神秘湘西》在西班牙马德里完成第850场全球巡演,以极具东方魅力的视听盛宴“圈粉”海外。
“看着她们不断进步,作为前辈,我特别欣慰。”王定定说,“老一辈没实现的‘金小丑’梦,说不定能在她们身上成真。”
这群中国00后,正为世界献上一场“新生”的东方杂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