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多部门联动发力,克服持续阴雨天气,通过抢收抢烘等多重举措,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全力守护粮食安全。
10月10日,降雨间隙,在镇平县晁陂镇齐营村炎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2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正满载运转、往来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履带碾过泥泞的田垄,玉米棒也被快速收割、脱粒,不一会儿收割机收获满仓,驶向路边等候的运粮车,伴随着成熟的金黄玉米粒如瀑布般从卸粮筒中倾泻而下,现场弥漫着浓郁的谷香味。
“前期干旱后期雨涝,多亏了链轨收割机!”镇平县炎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炎哲介绍,他们常备4台链轨收割机,根据地块干湿情况灵活调度,收获的玉米直接送往烘干点处理,1200亩玉米仅剩300亩即可完成收割。来自陕西的收割机手杨永平已在镇平奋战半月,他操作的履带式收割机每小时最高可收获10亩,“假如放粮在路边儿的话,抛洒率几乎为零,雨天也能正常作业。”
与此同时,镇平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三秋”服务小分队来到这里,仔细查看土壤墒情和秋作物长势,并对机械抢收的注意事项及后期的整地、小麦备播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玉米要抢晴抢时收获,先熟先收,收获后要及时通风晾晒或者烘干作业,降低籽粒的含水量,防止发芽霉变。”镇平县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邹春雅现场指导,她强调收获后要根据墒情科学处理秸秆,“土壤过湿时不宜还田,机收地块要降低留茬高度并及时翻压入土,为后续小麦播种打好基础。”
在镇平县张林镇街西村铖楷农业合作社作物烘干点,大型烘干机正在对收获的湿玉米粒进行烘干。农技人员认真查看刚收获的玉米的籽粒饱满度及测验含水率,详细了解已烘干的玉米粒情况,为合作社详细讲解烘干塔参数设置及烘干中的注意事项。“从9月23日至今,每天能烘干210多吨粮食。”合作社负责人徐恒介绍,他们不仅处理自家2000多亩地的收成,还承接了马庄乡、贾宋镇等周边20多个乡村的粮食烘干需求,5名工人轮班值守保障连续作业。
农技人员还来到杨营镇白庄村等地,实地察看土壤墒情、花生长势等情况,为“三秋”生产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面对持续的阴雨天气,连日来,镇平县党干群齐心,农技、农机、气象等部门联动,机收和人工收获相结合,充分抓住降雨间隙的窗口期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较量,动员一切力量,抢收秋粮,做到能收一亩是一亩,能抢一分是一分,把因天气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镇平县农业部门已通过微信公众号、网页等方式,更新公布了多个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按照就近原则组织应急抢收抢烘,减少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确保颗粒归仓。
“寒露已过,我们正压茬推进秋粮抢收与小麦备播。”镇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立军表示,目前,镇平县农业农村局已派出11个“三秋生产”生产技术服务组,近百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进田,精准研判具体田块实际、农作物的状况,分作物、分区域,有序科学推进抢收晾晒。针对花生等作物收获特点,张立军建议适当晚收,叶片枯黄的花生人工拔除后,荚果朝上摆于田间,避免堆放霉变发芽。
据了解,镇平县今年秋作物种植面积104.12万亩,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全县干群共同奋战,已抢收玉米56.9万亩、花生25.4万亩、其它秋作物6.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