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日,记者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宁夏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个人养老金实现“五连增”,建成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两个国家级示范区,改造老旧小区、抗震宜居农房等25.2万户,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全面跃升。
据宁夏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庞伟介绍,宁夏把项目建设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有力抓手,争取中央资金99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1%。实施了295个教育、医疗、文旅、养老托育等领域重点项目。
建成自治区中医医院门(急)诊综合楼、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民生项目,筑牢了覆盖更广、保障更实的民生服务基础,显著提升了民生服务整体能力。
“十四五”以来,全区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1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分别增长35.5%和17.1%,率先在全国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跨省“一站式”结算。
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550元提高到670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持续加大社会救助投入力度,累计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35.2亿元,两次提高低保标准,三次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群众日子更安心。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0.7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0.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8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80万人以上,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为回应群众“上好学、就好医”的期盼,普通高中升学率由60.9%提高到7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54.7%提高到60.5%,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0.8年提高到11.2年。
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解决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题,让新市民扎根城市更安心。
积极扩大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全区养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6.6%,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60.5%;五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2020年的0.08个提高至4.4个,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有依靠,婴幼儿照护服务更周到。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