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响《云横秦岭》晋京首演:奏响中华父亲山的精神史诗

民族交响《云横秦岭》晋京首演:奏响中华父亲山的精神史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7 17: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秋意漫京华,中山公园音乐堂内,一股源自秦岭的“山河之气”随乐声涌动。9月26日晚,由陕西旅游集团出品、陕西民族乐团、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演绎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在此隆重首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陕西省广电局、陕旅集团相关领导莅临现场,与观众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出。

从渭水之滨到长安街畔,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绵延近五分钟,许多观众久久伫立,仿佛在旋律余韵中,望见了那座横亘华夏大地的巍峨山脉。《云横秦岭》的“北上”,不仅是一场音乐的迁徙,更是一次文化的抵达。它携秦岭之魂、秦汉之韵,将三秦大地的自然风貌与文明记忆装入音符,也为“民乐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一个铿锵而诗意的回答。 

山河入韵:一音一画,皆是秦岭

“第一次站在太白山巅,风裹着雪粒打在脸上,我突然懂了,秦岭的‘雄’不是喊出来的,是沉在骨血里的。”《云横秦岭》作曲程池回忆起创作经历时仍眼含光亮。“我们不想把秦岭写成‘风景音乐’,而是要写出它的‘魂’——自然的魂与文明的魂。”

作品以六个乐章徐徐展开,借助埙的苍凉、笛的清越、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缠绵,将秦岭的云雾、溪流、古道与烟火生活一一谱入乐章。多媒体视觉与音乐交织,营造出“音画相生”的沉浸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山间,感受秦岭的呼吸与脉搏。

陕旅集团副总经理、陕西民族乐团执行董事赵月望表示,民乐团今年连续推出的《云横秦岭》《关中,关中》《丝路之声》三部作品,与经典之作《永远的山丹丹》共同构建起陕西文化的民乐版图,是集团重要的文化战略实践。《云横秦岭》不仅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歌颂秦岭般厚重包容、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精神品格。希望通过民乐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观众对陕西、对秦岭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的向往,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国人打造一座“流动的秦岭文化博物馆”。

文明回响:秦岭,不只是山,更是中华祖脉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地理与文化标志,秦岭被誉为“中华父亲山”,不仅是中国南北分界线、长江黄河分水岭,更积淀了周秦汉唐等朝代的文明记忆。指挥家高伟指出,“《云横秦岭》不仅是在演奏一座山,更是在讲述一段文明。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理解秦岭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秦岭的褶皱里藏着半部中国史。” 周秦汉唐在此书写了中华文明的巅峰时刻。当《云横秦岭》的旋律奏响时,人们讨论的不只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这座山脉承载的文明重量——从周之礼乐、秦之法度到汉之雄浑、唐之开放,它是自然、人文与精神的三重坐标,是“活”的历史,是文明的传承。

民乐新章:以传统之韵,答时代之问

“以前总觉得民乐节奏慢,但《云横秦岭》让我完全改观,就像一部山河交响电影,震撼又现代。”一位年轻观众在演出后如是说。

民乐的“根”在传统,但“生命力”在创新。乐团有75年的历史,曾演绎《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经典,但面对新时代,民乐团必须思考:民乐如何表达当下的中国?如何让年轻人喜欢?

这部作品的成功,正是民乐在当代的一次“破界”实验。它既保留了民乐特有的写意与含蓄,又融入交响乐的结构张力,展现出民族乐器表达宏大叙事的强大能力。而这背后,是陕西民族乐团积淀的深厚底气,也是陕旅集团推动“民乐+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实践。

作为“心随陕旅·倾听秦汉”音乐季的重头戏,《云横秦岭》与《永远的山丹丹》《丝路之声》等作品共同构成一幅“音乐陕西地图”,让民乐从舞台走向山水,从传统走向当代,从陕西走向世界。

以乐为媒,让秦岭走向世界

陕旅集团的发展思路很明确:以音乐季为载体,以原创作品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为路径,让民乐“活”起来、“火”起来。

当民乐与山水相遇,当传统与创新共鸣,秦岭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成为连通古今、对话世界的文化符号。《云横秦岭》的晋京首演,是一次文化的出发,也是一次自信的表达。当三秦大地的文化脉搏与世界的心跳同频,中国文化正在新时代奏响更雄浑的乐章。未来,这部作品还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中华父亲山的精神气韵,随音符流淌,持续向世界诉说着属于中国的文明与壮阔。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