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手记丨黄河之声回荡莫斯科——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缅怀

海外手记丨黄河之声回荡莫斯科——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缅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5 0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很多时候,音乐厅里静得只剩下乐声。观众席上,一张张专注的面庞在柔光下清晰可见,有人眼中闪着泪光,我想起冼星海本人的命运。1940年5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冼星海从延安前往苏联为抗战纪录片进行后期制作。然而,仅仅一年后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归国心切,辗转到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打算从那里取道回国。可是没想到,从阿拉木图回中国的火车也被战火切断。他只好流落异域,举目无亲,最困难的时候连饭费和房费都支付不起,只能饿着肚子流落街头。万幸的是,他遇到了后来成为挚友的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虽然素昧平生,但同为音乐家的拜卡达莫夫无条件接纳了化名为“黄训”的冼星海,尽管当时他家的生活也十分拮据。

拜卡达莫夫随后发现了冼星海的音乐才华,把他推荐到一座城市的音乐馆担任音乐指导。从此,冼星海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勤奋创作,先后完成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等反法西斯主题的乐曲和大型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等。同时,冼星海还承担起了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故事创作交响史诗《阿曼盖尔德》的重任。后来,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们普遍认为,这部交响史诗体现了冼星海对哈萨克民族、历史、文化和英雄精神的感知与理解,是与《黄河大合唱》一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音乐杰作。

但是,贫困、疾病的折磨和严寒的气候,最终击垮了身心交瘁的冼星海。有一天,他去山村演出时,不幸感染了肺炎。哈萨克斯坦方面想方设法,把冼星海送到了莫斯科去接受救治。在医院里,他仍然念念不忘音乐创作。即使在生命垂危的日子里,他还请求苏联的朋友多带一些五线谱稿纸来,以便让他在病床上随时把音乐灵感记录下来。1945年10月30日,这位杰出的中国音乐家在莫斯科溘然长逝,未能亲眼见到抗战的胜利。

演出结束后,观众为音乐会总策划、旅俄华裔作曲家左贞观及全体参演音乐家献上鲜花。(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80年后,他的音乐作品以一种极为隆重的形式“回归”莫斯科,仿佛一位久别的故人前来赴约,其中况味令人动容。而当晚更让我感慨的是音乐所传递的共通情感,超越了语言。即使不懂中文歌词,乐曲中蕴含的挣扎、奋起、希望与胜利,也清晰可辨。当最后一章《怒吼吧,黄河!》的余音消散,掌声如雷鸣般爆发,久久不息。鲜花献给艺术家,喝彩持续至指挥和乐手多次谢幕仍不停歇。

音乐会结束后,我与几位观众交谈。一位名叫斯韦特兰娜·伊万诺娃的俄罗斯老妇人眼含热泪对我说:“这音乐让我想起了参加伟大卫国战争的父亲。这不只是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共同抗击法西斯的记忆。”一位名叫李伟的中国中年观众感慨:“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这样的音乐让我们反思,也让我们团结。”

我还遇到一群俄罗斯青少年,他们坦言听不懂歌词,却仍被深深震撼。中学生安娜·彼得罗娃说:“今晚的音乐太有力量了,让我想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她的朋友阿列克谢·沃尔科夫补充道:“通过音乐、艺术和理解来促进不同国家的友好合作,这非常重要。”

可容纳1500名观众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当晚座无虚席。(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我突然意识到,这场音乐会远不止是一场演出,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中国与俄罗斯,连接着记忆与向往。诞生于战火中的冼星海之声,已成为坚韧与团结的象征。在同样为二战付出巨大牺牲的莫斯科奏响,意义尤为深远。

离开音乐厅时,我心中充满希望。在当今这个仍不安宁的世界,这样的文化交流弥足珍贵。它提醒着我们拥有共同的愿景:对和平的渴望、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艺术治愈人心、启迪未来的坚定信念。

(柳洪杰)

|<<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