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4日电 近日,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潘湘斌教授向全球同行推介了其首创的"无辐射经皮介入技术(PAN Procedure)"。据悉,这是中国医生首次在联合国总部宣讲中国原创医疗技术。
据介绍,心脏病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传统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存在创伤大、风险高、设备昂贵且可及性差等问题,使得高龄、妊娠、合并肿瘤或居住地缺乏专业医疗设施的患者难以获得有效救治。潘湘斌教授首创的PAN Procedure体系,仅凭超声即可取代传统体外循环和放射线,实现"不开刀,无辐射",彻底消除放射线与造影剂的医源性损伤,突破了传统手术禁忌,让高龄、癌症、孕妇、肺结节等高危患者也能得到有效治疗。
同时,该技术摆脱了对手术室和导管室的依赖,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大手术"转变为"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在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三个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解决技术对设备的依赖问题,该技术体系还通过发明超声导丝等新器械大幅降低操作难度,能够"不挑人、不掐尖"地快速培训基层医生。
数据显示,非洲医生经过约十台手术训练即可独立、安全地开展治疗,从根本上避免了高精尖技术"又贵又难、曲高和寡"的窘境。依托这项技术打造的"超声引导移动手术车",无需铅防护与大型放射设备,配备层流净化系统,可深入乡村、社区实施高质量手术。目前,十余辆这样的手术车已在全球流动救治,让复杂心脏介入治疗跨越地域壁垒。
如今,PAN Procedure已在全球60余个国家的1000余家医院落地,救治患者逾20万例。在老龄化严重、合并症多的发达国家,它使危重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5%,接近轻症患者水平,且让医护人员无需承受辐射损伤、摆脱沉重铅衣,被法、德、英、加等国广泛应用;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它化解了"缺医少药"导致的死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