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1日,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浑源站)暨第四届恒山黄芪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西浑源顺利召开。
本次大会以"恒山黄芪,中华正气"为主题,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办,浑源县农业农村局等多家单位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副司长吴海东、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强、浑源县县委书记赵昱清、联盟秘书长郑文科等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代表、权威媒体参加活动。
本次大会是联盟"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的第二站,联盟从全国知名药企中甄选核心代表组建"恒山黄芪产业合作百人团"(以下简称"百人团"),百人团成员涵盖北京同仁堂、盛实百草、津药达仁堂、国药集团、仲景宛西、九州通、红日康仁堂、广誉远、奇正药材、京东健康等一众知名药企代表。
大会开幕式,浑源县委书记、政府县长赵昱清在致辞中亮出恒山黄芪产业"成绩单":全县宜芪面积达39.5万亩,有芪面积28.6万亩,年产2500吨,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5万余农户增收;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明确,浑源将围绕种源保护、标准制定、品牌建设持续发力,推动恒山黄芪向"百亿级产业"目标迈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理事长张伯礼通过视频发来致辞,为恒山黄芪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关键建议,包括以科技赋能,推广规范化种植加工、打造溯源体系;以文化为魂,发掘道地药材文化内涵;畅通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种好、卖好、收益好"等,为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指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副司长吴海东指出,中药材产业连接健康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市场需求攀升,联盟正推动其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恒山黄芪是道地药材,浑源已构建其全产业链,助力地方经济与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引擎。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强指出,本次大会的召开是对当地黄芪产业发展成效的肯定,标志其步入常态化、品牌化新阶段,也体现县委县政府贯彻上级指示、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心,并表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省内三农领域重要力量,未来将加强交流,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攻克瓶颈,促进成果转化,助力黄芪产业成特色品牌产业。
大会设置产业合作签约环节,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浑源县人民政府代表现场签约。此次签约将整合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恒山黄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合作"新动能。
胡鹏副县长重点推介恒山黄芪五大核心优势,包括优越生态,其土壤富硒,气候也利于养分积淀;悠久种植历史,明清时期便为贡品,还荣获"中国黄芪之乡"称号;仿野生种植带来的道地药效,其总皂苷含量远超药典标准,还呈现“金井玉兰菊花心”的特征;39.5万亩的黄芪规模,年产量达2500吨,占全国产量的10%;以及由200余家企业构成的全产业链。
联盟秘书长郑文科介绍,联盟以引导推进道地品种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为重要内容。针对恒山黄芪产业发展,郑文科提出具体方向,包括以科技赋能推动现代化生产,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升级传统作坊式加工环节,同时建设全流程溯源体系,解决恒山黄芪种植年限验证等问题,保障产品品质可追溯。
王文全教授分析黄芪产区差异,指出恒山黄芪品质最优,是多家知名药企指定原料;提出恒山黄芪需建良种繁育基地,推进种质纯化;重视病虫害防控,警惕根腐病等,推进深加工升级,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还需开发环境友好技术、完善溯源体系,助力恒山黄芪做大做强。
田洪岭院长总结恒山黄芪"千年种植史、独特生态、生态栽培、充足年限、传统加工"五大优势及种质不足等痛点;并指出2022年团队与浑源县共建研究院,解决产业痛点,建种质资源圃(存367份材料)、做基因研究、育出"晋农1号"品种,研发专用肥等技术,未来将从资源化、道地评价等方面发力,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助力恒山黄芪产业发展。
"恒山黄芪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大会组织圆桌对话。山西省医药集团道地中药材公司董事长梁志宇提出,基于恒山黄芪生长环境特殊、质量优越、产量稀缺的特性,恒山黄芪应定位于"金字塔尖"的高端产品;浑源县农业开发投资集团董事长李帅友直言"劳动力断层"痛点——采挖黄芪日薪仅200元;浑源县委常委胡鹏回应,政府将设立"恒山黄芪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深加工与品牌建设,同时推动"黄芪+文旅"融合,拓展产业链价值。
此次大会不仅是恒山黄芪产业的"成果展示台",更是乡村振兴与道地药材产业融合的"合作对接台"。未来,联盟将持续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升级,为更多乡村注入产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