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多地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随着新学期开启,关于中小学生“电话手表”的使用问题再度引发讨论。近日,有家长反映,电话手表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会造成负面影响,建议教育局禁止中小学生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到学校。
家长的忧心可以理解。一块“手机化”的电话手表,从视频通话到社交娱乐,多种功能傍身,的确容易令孩子沉迷其中,甚至成为部分学生攀比炫耀的“新道具”。 但我们不能忽视,电话手表也在许多场景中扮演着“安全守护者”的角色。比如,实时定位、紧急呼叫、即时联络,这些功能为不少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刀切”式禁止忽视了家庭对安全联系的实际需求,也割裂了科技工具的正向价值,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事实上,教育部早已明确“有限带入校园、禁止进课堂”的手机管理原则,其核心正是“分类管理、疏堵结合”,既维护校园秩序,也尊重实际需求。
广州日报刊文表示,家校之间应各尽其责、协同配合,而不是彼此推诿、相互“甩锅”,或依赖政策单向“出手”。新京报也对此表示,学校应立足产品功能差异与学生需求差异,结合办学实际制定更细致的实施规则,更可通过“管理+服务”的组合拳让分类管理“活起来”。
电话手表终究只是一件工具,其利弊取决于我们是否善用。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达成共识、同向而行,才能让科技产品真正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资料来源:新华网、广州日报等
视频:王文倩
校对:王晗
审核:王辉、吴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