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5年7月28日至8月2日,由12名成员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为课题,深入调研多民族迈向共同富裕的“罗源实践”。博士生服务团聚焦罗源县民族文化特色与乡村发展模式,旨在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学术智慧与青春力量。
八井村:精神与技艺交融,文化为振兴塑魂
2025年7月29日上午,博士生服务团首先来到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先后走访了八井村畲族历史记忆馆、畲族技艺传承馆以及畲乡里民宿,系统考察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历史传承,精神聚力。在畲族历史记忆馆,从独具特色的婚礼习俗、悠扬婉转的山歌文化,到底蕴深厚的家风家训,从畲族名人的历史贡献,到革命时期畲族同胞的爱国壮举,博士生服务团成员深刻体悟到畲族文化中蕴含的“忠勇精神”,特别是畲族人民在革命年代展现出的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技艺传承,非遗赋能。走进畲族技艺传承馆,博士生服务团系统考察了畲族服饰织造工艺、畲族医药独特疗法、畲族拳法武术精髓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与详细讲解,成员们深入了解了罗源非遗传承在文化保护、技艺传承与产业开发中的创新模式,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产业融合,振兴示范。在畲乡里民宿,博士生服务团实地调研了民族特色建筑与现代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通过参观功能布局、体验畲族风情,成员们系统总结了八井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经验,深入理解了当地盘活山水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竹里村:红色基因与绿色产业共绘新图景
7月29日下午,博士生服务团赴罗源县松山镇竹里畲族村,通过走访红色记忆馆、畲风堂与国家民俗手作文创中心,考察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
丹心映史,血脉相连。在红色记忆馆,博士生服务团通过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实物与详实的史料,重温了畲汉同胞并肩战斗的革命史诗。
古法新创,匠心传承。步入畲风堂,博士生服务团亲身体验了畲族药皂的制作工艺。从艾草、鱼腥草等畲药的精选,到古法冷制的研磨、搅拌与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畲族的健康智慧。成员们感悟到,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的创新,不仅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更成为带动畲乡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引擎”。小小药皂,承载的是民族文化,撬动的是乡村振兴。
文创赋能,产业兴村。在国家民俗手作文创中心,博士生服务团深入调研了罗源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当地通过打造“罗源有礼”公共品牌,融合螺钿、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开发出团扇、丝巾等系列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特别是教育部门与民族小学的联动合作,让民族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这种多元融合的振兴模式,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福湖村:在行走的“田野课堂”里感悟文化自信
7月30日上午,博士生服务团来到素有“全国畲族看罗源,罗源畲族看福湖”美誉的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深度走访了畲族民俗馆、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示馆、雷家大院及兰家大院。
畲耕文化,民族自豪。在畲族民俗馆,博士生服务团重点考察了底蕴深厚的畲耕文化,从农具、耕作方式到传统作物,理解了农耕在畲族发展史中的基石作用。讲解员还围绕畲族图腾起源、迁徙历史、祭祖仪式、婚俗文化等核心议题作了详细讲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俗馆内陈列的500余件珍贵展品,绝大多数来源于当地畲族民众的无偿捐赠。这些饱含岁月痕迹的服饰、银器、生活用具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畲族同胞对自身文化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的无声表达。这种自发性的文化传承行动,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实践队员。
民族交融,多元一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示馆,博士生服务团进行了一场聚焦民族交融历史的深度研学。通过系统梳理畲汉交融的生动史实,了解各民族共御外侮、同建家园的历史,以及新时代畲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发展的辉煌成就,服务团成员深刻领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进一步强化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的使命感。
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博士生服务团最后参观了雷家大院和兰家大院。步入厅堂,雷家大院悬于高处的“拔贡”、“恩贡”与兰家大院的“文魁”匾额,共同彰显了畲族崇文重教、在科举时代锐意进取的精神。雷家大院和兰家大院不仅是福湖清代古建的核心代表,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历史记忆,为服务团成员理解畲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与精神追求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
此次福湖村之行,超越了简单的参观,成为一堂生动的“田野课堂”和深刻的“文化认同课”。服务团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更真切感受到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团队成员表示,将把此行所见所闻所思融入后续实践报告,为畲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贡献力量。
南洋村:“积分制”激活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7月30日下午,博士生服务团走进罗源县白塔乡南洋畲族村,围绕村内发展情况开展深入走访调研,并专题学习该村以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创新基层治理的机制。南洋村凭借“挂点超市”积分兑换模式,于2020年6月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博士生服务团首先观看了南洋村“积分制”建设成效的展示视频,系统学习该村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
随后,在驻村第一书记陈俊峰的带领下,博士生服务团成员沿村走访,亲身感受这个曾经偏僻的山村,如何蜕变为“开窗见绿、推门闻香”的美丽乡村。座谈会上,成员们认真学习了陈俊峰书记运用“1436”工作法推进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并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了深入交流。
罗宁古官道:踏寻千年文脉,体验古道新韵
结束南洋村的调研后,博士生服务团来到罗宁古官道文化展示馆,探寻千年古道的历史脉络,领略罗川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福温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罗宁古官道连接罗源与宁德,全长约33公里。在讲解员引导下,调研队依次参观了“山河远阔 驿通四方”“千年古道 驿路芳华”“文运昌盛 名士荟萃”三大展区,深入了解了古驿道的历史沿革与罗源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最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福州市2022届引进生王金磊的带领下,博士生服务团实地踏访罗宁古官道遗址,触摸历经岁月打磨的石板路面,察看沿途留存的古迹,深刻感受历史遗存所承载的千年时光与文化记忆。
食用菌产业:科技赋能,带动“巾帼”就业
7月31日上午,博士生服务团参访了罗源县食用菌研发的代表企业——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企业文化室,成员们回顾了罗源县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特色产品展示中心,成员们看到了如秀珍菇、土鸭蛋、鳗鱼、银耳等丰富的罗源特色农副产品;在电商直播室,成员们了解到电商直播在拓宽农产品销路的同时,也面临着流量获取等诸多挑战。
紧接着,博士生服务团深入恒温恒湿的养菌房和出菇棚,直观感受现代农业的精细化管理。移步“巾帼帮扶车间”,工人们正在娴熟地分装打包产品。博士生服务团了解到,这些工人都是来自周围农村的妇女。以百谷农业为代表的企业通过雇佣本地妇女,为当地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让她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农忙时顾家”,有力破解“空心村”问题,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非遗体验:匠心传承,探索融合发展
之后,博士生服务团前往桂林村七彩基地,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了传统非遗漆器的制作。从上漆、打磨到抛光,每一步都凝结着匠心与耐心。伴随着鸟笛发出的悠扬鸣声,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前景。
水产与电商:打造海洋经济名片,探索电商新路径
7月31日下午,博士生服务团先后走访了福建省鸿航水产有限公司与罗源县电商选品中心,深入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电商推广模式。
在鸿航水产,博士生服务团围绕“罗源鲍鱼”这一地方明星产品展开调研。据悉,罗源县是全国主要的鲍鱼养殖产区之一,年销售量超过4万吨,年产值高达30亿元。2024年11月,罗源县成立了鲍鱼协会,旨在整合当地鲍鱼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资源,构建政府、企业、养殖户与市场之间的联动机制,为罗源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企业负责人向成员们介绍了以鲍鱼为核心,涵盖花鲢、沙蚕、黄鱼、海马等多种水产品的丰富产品矩阵。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负责人就产品价格、特色、加工工艺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积极为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建言献策,贡献青年智慧。
在罗源县电商选品中心,博士生服务团成员了解到,该中心通过深入走访当地各村镇,严控产品质量,精选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特产品进行推广销售。产品涵盖咸鸭蛋、肉松、鲍鱼等食品,以及以鲍鱼壳为原材料制作的项链、耳环等文创商品。面对C端市场,由于农产品利润较低且物流和包装成本较高,当地产品在全国性电商平台中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因此,中心将“本地生活”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的模式服务本地及外地同乡客群。在B端方面,电商选品中心积极参与各类展销活动,持续扩大产品影响力,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展礼盒及伴手礼业务,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电商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聚焦“双龙抱珠”,打造产业集群
8月1日上午,博士生服务团走进了罗源县政府,就罗源县招商引资情况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罗源县目前已经确立了“双龙抱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围绕绿色冶金和新能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展开产业链招商。近年来,罗源县在招商项目上取得了显着成果。在绿色冶金产业方面,罗源通过支持钢铁企业绿色转型、引进中下游项目、招引青山集团建设产业园,推动绿色冶金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在新能源产业方面,2025年初罗源与宁德时代签约落地罗源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引入新型电池与新材料等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此外,罗源县还重点扶持玉石雕刻产业,打造滨海玉石文化城,带动一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强县富民目标。
博士生服务团成员了解到罗源县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精准定位招商主攻方向的重要成果,也意识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团队成员也就进一步强化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文旅产业链条等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玉石文化:“天下石·罗源工”,直播赋能新业态
8月1日下午,博士生服务团来到滨海玉石文化城,重点了解电商直播助力罗源玉石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据介绍,玉石城正在全力打造直播营销基地,并已开展直播试运营。为了提升直播效果,玉石城还邀请行业知名老师开办电商直播人才培训班,切实增强玉石从业人员的电商业务能力。面对玉石城电商直播间目前人流量少、客流转化率低的问题,服务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围绕打响“天下石·罗源工”品牌、吸引年轻客群等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