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冯康先生的名字如同一颗永恒恒星,照亮了中国计算数学的崛起之路。“冯先生是真正的科学帅才,他独立创立的有限元方法,是国际公认的计算数学里程碑;他的学术自信与家国情怀,是我们永恒的榜样。”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的感怀,道出了学界共同心声。今年,以冯康先生命名的“冯康科学计算奖”迎来创立30周年,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8月18日,“冯康科学计算奖30周年座谈会暨智算时代湖南应用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上举行了隆重的“冯康科学计算奖”3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袁亚湘、江松、陈志明、汤涛、张平、包刚等院士,以及高校专家学者、湖南省相关部门领导齐聚星城,回顾奖项30载辉煌历程,研讨科学计算前沿发展,共谋湖南“算力经济”新图景。
奠基:独立创新,破局“卡脖子”难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封锁下,“两弹一星”等重大战略亟需跨越理论到工程的鸿沟。计算数学,这门用数学与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学科,其战略价值被冯康等先贤敏锐洞悉。
没有冯康的有限元理论,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数值模拟几乎无从谈起。他带领团队凭深厚数学功底与非凡智慧,独立发展出国际领先的有限元算法体系,为核爆当量预测、结构强度分析提供核心支撑,以“算法”撕开技术封锁口子,捍卫国家尊严。“冯康先生强调‘算法要简洁,要管用,要有效’,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领域对计算效率与实用性的追求,让计算数学在‘卡脖子’时刻挺了过来。”湘潭大学教授、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黄云清说。
然而,彼时计算数学因“应用”特性常被误解缺乏“理论深度”,处于学科“边缘”。1995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设立“冯康科学计算奖”,为学科“正名”意义深远。“冯康先生做研究最重原创思想,深刻洞察问题本质,坚持深度研究。他的文章具有长久生命力,是值得深入思考与学习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强调。“冯康科学计算奖”聚焦50岁以下华人科学家,填补领域权威奖项空白,成为凝聚全球华人计算菁英、培育后备力量的“灯塔”。从此,中国计算数学开启了走向国家科技舞台中央的新篇章。
跨越:三十载耕耘,铸就战略“硬支撑”
三十载春秋,“冯康科学计算奖”的获奖名单,已成为解码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算法索引”。历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奖者共计36人,其中9人是湘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中国计算数学从“应急解题”跃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中流砥柱”的辉煌历程。
从“两弹一星”时期的“算得出来”,到“嫦娥”奔月、“天问”探火要求“算得精确、高效、智能”,背后是计算数学理论与方法的跨越式发展。以历届获奖者及团队为代表的中国计算数学科研力量,在复杂动力学建模、高精度轨道计算、热流预测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算法成果,确保了航天任务毫米级的精度要求。
“冯康先生毕生践行‘敢于质疑、卓尔不群、大胆开拓、自立自信’的学术创新精神,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核心特质高度共鸣。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平指出,冯康独立创立有限元方法、开创辛几何算法,体现了“敢为人先”;立足国家需求解决工程难题,彰显了“经世致用”;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科技自强伟业,与“心忧天下”一脉相承。“冯康科学计算奖”落户湖南,既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更是对湖湘文化基因的深度激活。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红兵指出,攀登科学高峰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设立“冯康科学计算奖”,既是为了铭记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更是为了激励科学计算领域的中青年杰出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学高峰,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他相信,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科学计算必将为数字湖南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为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湖南力量。
普惠:智算赋能,点亮“烟火气”民生
计算数学的力量,远不止于支撑“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宏伟蓝图。冯康先生“扎根实践、服务国家”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普惠的民生之光,深度融入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肌理。
大型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软件基于有限元等算法,精准模拟地震、台风下的建筑响应,守护万家安全;交通领域的高精度虚拟碰撞测试,大幅提升汽车安全性能;通信网络的流畅体验、天气预报精准度的跃升、智能电网调度、新药研发、金融风控乃至影视特效,其核心支撑无不源于计算数学。数学看似无形,实如空气般弥漫并支撑着现代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大模型源自重大问题,计算数学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根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胡俊认为,湖南在计算数学领域底蕴深厚,依托此优势,完全有潜力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任奎说:“湖南是计算数学大省,我们出了很多有名的计算数学家,也同时有很多计算数学、超级计算的中心,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能更深一步地跟湖南的同事们发展一些合作。”
正因计算数学拥有解决重大科技难题的“高精尖”属性,并将其底层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改善民生的具体场景,它才得以超越单纯的学术疆界,实现价值落地的“双向奔赴”。计算数学从“高精尖”殿堂深度渗透至“烟火气”市井,是其从“边缘”走向真正“主流”价值的最有力证明。
协同:生态赋能,构建发展“强磁场”
“冯康科学计算奖”从“边缘”到“主流”的蝶变,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与重要成果。奖项发起方之一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角色远超“出资方”,更是学科文化传承与科学精神传播的坚定践行者。为深切缅怀冯康先生,该社出版了《算法人生——冯康》一书。这部著作以文字的力量,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现了冯康先生卓越的创新精神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为传承其宝贵的科学遗产提供了重要文本依托。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砾辉表示,服务数学学科发展,始终是湖南出版肩负的重要使命。能与“冯康科学计算奖”结缘,是湖南出版的莫大荣幸。集团将以更深的敬意和更强的责任,深化对奖项的全方位服务:一是做奖项价值的“放大器”,依托出版与媒体资源,讲好中国计算科学故事,提升奖项社会影响力;二是做学术成果的“传播者”,策划出版更多前沿专著、高端丛书与科普读物;三是做青年才俊的“培育者”,强化专项出版支持,助力青年数学家著书立说;四是做交流融合的“促进者”,为推动科学计算在湖南的对接和应用,贡献出版力量。
从冯康先生手摇计算机下的筚路蓝缕,到今日超算支撑的星辰大海;从一个学科边缘的“小众奖项”,到驱动国家战略与惠及亿万民生的“主流引擎”,“冯康科学计算奖”的三十年,是中国计算数学从“突围”到“崛起”、从“支撑”到“驱动”的壮丽缩影。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何纯 朱友芳|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