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正在进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石河子大学保卫部赴第八师一五二团军垦第一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与来军垦第一连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山东建筑大学“西域文脉行”社会实践团不期而遇。两支队伍怀着对兵团精神的崇敬之情相聚于此,彼此之间产生共鸣,成为了“鲁”和“新”之间的一场巧妙的互嵌与美好的邂逅,在交流与实践中深化爱国情怀,续写新时代青年与边疆发展的奋斗故事。
一、参观军垦第一连,体会兵团精神
在景区讲解员与团队成员的带领下,山东建筑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从军垦第一连门口缓缓走入,参观“老军垦”“军垦第一井”“军垦第一犁”“军垦建地基”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军垦雕塑。在经过峙岳桥时,讲解员向大家讲述了陶峙岳将军的故事。随后继续沿着讲解员的解说和指示牌,他们走进小礼堂,坐在礼堂里的斑驳木椅上,听着讲解员讲解军垦创业老照片纪念墙上的每一个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照片都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军垦战士们讨论开荒计划的热烈场景。“他们用算盘算出了万亩良田,用肩膀扛起一座新城!”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队成员张焕龙感慨道。经过铁索桥,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队来到地窝子群遗迹。低矮的土坑、简陋的木门,让青年们真切感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艰苦岁月。大家都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课本上的历史,此刻就在眼前。”
(图一 图为团队成员与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参观军垦雕塑 张嘉欣供图)
二、体验特色活动,感受活动种类多样化魅力
在军垦第一连门口,石河子大学实践团队邀请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队参与并体验了艾德莱斯绸装扮、传统漆扇文化体验和军垦风筝上色等一系列活动。
当介绍到艾德莱斯绸时,团队成员谢璐同细致入微地向山东建筑大学社会实践团成员们展开讲述。她不仅深入介绍了艾德莱斯绸的起源发展,还着重阐述了其独具魅力的特色,并且亲自指导大家如何巧妙运用艾德莱斯绸来装扮各类物品,让物品充分彰显出新疆特色艺术的独特美感。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成员刘志钰听后,不禁感慨赞叹:“文化交融就像扎染,看似不同,最终却能绽放出最美的色彩。”
(图二 图为团队成员为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介绍艾德莱斯绸 张嘉欣图)
在传统漆扇文化体验活动现场,团队成员马丽雅睿先是为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漆扇的悠久历史、精湛独特的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随后,她将制作材料一一分发到大家手中,并全程耐心指导漆扇制作。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的成员们纷纷发挥自身特长,精心搭配不同色彩的颜料,在扇面上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案,全身心沉浸在传统漆扇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
(图三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做漆扇 夏玉玲供图)
(图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及漆扇作品合照 夏玉玲供图)
在军垦主题风筝的彩绘活动中,团队成员谢璐同与马丽雅睿担任指导,她们耐心协助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成员们为风筝手绘上色。过程中,两位指导者不仅细致讲解上色技巧,更将每一笔色彩背后的军垦故事娓娓道来,让文化传承与艺术创作交融共生。当风筝披上绚丽的色彩,两地学子携手奔向开阔的草地,共同放飞亲手绘制的作品。仰望蓝天,军垦主题的风筝与白云共舞,实践团成员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真切感受着“以笔绘历史,以线牵情怀”的独特体验。
(图五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成员完成军垦风筝上色 夏玉玲供图)
(图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成员合照 夏玉玲供图)
三、交流分享,从兵团精神到时代担当
在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以“兵团精神”为题,分享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故事;山东建筑大学团队则展示了机电技术助力农业机械化的实践成果。“从开荒造田到科技兴农,其实兵团精神一直在传承。”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成员张焕龙说,“这场偶遇是兵团送给我们的礼物。”
临近尾声,两支团队在融洽友好的氛围中在军垦第一连木犁大门前合影留念。团队成员喊出兵团精神,并与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队一起齐声说出“传承兵团精神,我们在路上。”这次交流学习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分享,更是一次青春力量的联结。无论身在齐鲁还是天山,两地学子都在用专业所长书写担当。军垦战士用双手建设家园,今天的青年就要用知识和担当,让这份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图七 图为石河子大学实践团与山东建筑大学实践团合照 张嘉欣供图)
文字:马丽雅睿 刘嘉钰
图片:夏玉玲 张嘉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