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丹油画《美丽新疆》(局部)。
这里有皑皑雪山,萃取天地灵气,融化汇聚成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这里有灼灼丹霞,采撷高原风露,淬炼沉淀为斑斓厚重的大地华彩……如诗似画的边疆,在“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上铺陈,带领观众走近艺术家心中生机盎然的诗和远方。
博大宏阔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深沉厚重的历史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着丰饶滋养,吸引一代代艺术家奔赴边疆,开启艺术新探索。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赵望云、叶浅予、董希文、艾中信、黄胄、方增先、靳尚谊、朱乃正、韩书力等一批艺术家,不断踏上西行之路,甚至扎根西部,以炽热的情怀对边疆展开深度挖掘与多维描绘,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极大丰富了中国美术内容,拓展了艺术语言,为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注入新活力。
边疆苍茫的原野、险峻的山川和浩瀚的戈壁,拓展着艺术家的空间感知力和审美表达力,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绘画语言抒写辽阔大地的沉雄气魄和人文意蕴。赵望云中国画《高跂天山》是其表现西北自然山川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写意之笔,描绘了新疆巍峨的山势和茂密的树林,牧民放牧的身影则为天山增添了生气。
不只是自然风光,边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人文风情亦是美术工作者热衷表现的内容,且在不同创作者笔下散发着不同魅力。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道路上的重要实践者,潘世勋一直以作品反映时代、表现生活、讴歌人民。自1960年起,他先后10余次深入藏区,深情描绘青藏高原的人文景观,《我们走在大路上》便是其结束近10个月的进藏生活后完成的经典之作。作品以当时广为传唱的同名爱国主义歌曲命名,通过表现一群藏族青年筑路工人放工途中边走边唱的场景,生动展现新西藏建设者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吴作人中国画《戈壁行》则以另一种场景——驼队于荒寒戈壁中前行,彰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艺术家的审美观照下,边疆不再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寂寥,而是闪耀着人文的魅力、发展的活力,更镌刻着民族团结奋发的力量。
艺绘边疆,弦歌不辍。新时代,随着兴边富民行动深入推进,边疆地区发展面貌为之一新,为美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一批批美术工作者相继深入边疆地区,用心感受边疆地区火热的生产、边疆人民美好的生活等,绘写边疆巨变的时代华章。在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组织美术工作者新创作的大型中国画《盛世新疆》中,多个民族的健儿们聚在一起,于碧草绵延的草原上策马扬鞭,好不欢快;在其组织创作的另一件大型中国画《大美西藏》中,藏族人民载歌载舞、其乐融融。两幅作品正是对新时代“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生动诠释与深情歌颂。
美术作品里的边疆,以万物和美、民族共进为底色,用鲜活的艺术语言展现着边疆的雄浑与丰饶、厚重与朴实,传递出“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的蓬勃生机。
(作者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3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