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28日电(李兵峰 记者 赵磊)盛夏南国深山,多彩霞光之中,一队官兵行进在崎岖山路上,留下一串斜斜的身影。走在最前面的,是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崔道虎,步履铿锵、精神昂扬。他的前方,是一座在建的导弹阵地;他的身后,是安宁祥和的城市村庄。
为导弹"筑巢",他转战大江南北,把足迹留在一个个无名坐标:它们在"一天有四季、风吹石头跑"的高原戈壁,它们在地处偏僻的崇山峻岭之间……
"向阵地,敬礼!"苍翠青山、巍峨叠嶂,一群官兵庄严列队,一声令下,站在队伍中的崔道虎,和战友们齐刷刷举起右手,致以崇高军礼。这里,是他们艰辛鏖战、亲手建造的一座导弹阵地,如今正式交付使用。
这是崔道虎参加一项国防工程竣工时的场景。向阵地告别,经历很多次,但依旧心潮澎湃。对于崔道虎而言,每次阵地竣工,就意味着奔赴下一个目标。他说:"虽然不能亲手发射导弹,甚至看不见导弹,但是为导弹筑巢,建设过硬阵地,同样使命光荣。"
"筑巢"之路,苦、累、伤、残、险,是时常要面临的考验。30年前的那个冬天,当他跨入导弹工程部队行列,从此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在他的手上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他说:"这是属于我们工程兵的'军功章'。"
一边是陡坡,一边是悬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行;山坡上危石林立、摇摇欲坠……那年夏天,执行某施工先遣任务,恰逢连绵雨季,看到这样的特殊地形,大家不由吸口凉气。"我先上!"崔道虎主动请缨带领几名党员,冒着碎石掉落、山体滑坡危险,展开地形勘察、岩质分析和数据记录等工作,一路小心翼翼,所幸有惊无险完成任务。
还有一年冬天,某工程施工会战进入最后9天,一个作业组长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让我来!"崔道虎又是主动请缨,一肩挑两担,带着作业组攻坚冲锋。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老毛病腰椎间盘突出又犯了,有时实在受不了,就让卫生员在施工现场给打个点滴、打个封闭,不肯离开一线。最后任务超前完成,经过质量检验优良率达到100%。
岗位践初心,无声孕惊雷。作为导弹工程兵,他牢记为大国长剑"筑巢"的特殊使命,从"阵地猛虎"到"砺剑尖兵",从"全能军士"到"新型创客",把青春和热血融入岩层深处,用创新和匠心锻造打赢阵地,有力托举大国长剑腾飞。
又近八一,崔道虎心中涌上特别的情愫。1998年8月1日,在这个特殊日子,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前不久,在一场党日活动中,27年党龄的他倾诉心声:"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有幸身在其中、干在其中,我更应珍惜机遇和平台,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2025年3月7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6名代表先后发言。崔道虎作为唯一军士代表,就推进国防阵地工程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从山沟沟走进人民大会堂,走上共商国是的大舞台,他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回忆当时情景,他说:"希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基层革新创新,这是我表达的一个意思。"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这个高频词,让从小就爱搞点小革新的崔道虎,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的紧迫感、危机感越来越强——现代科技和理念带来革命性、颠覆性变化,随着新装备、新技术引进,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向信息集成型跨越,必须加速从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转变。
为建筑钢材除锈,以前既费时费力、还很危险。有一次施工,战士崔玉星长时间手持磨光机工作,手中一滑,钢刷一下绞到裤腿受了伤。
看到这个场景,崔道虎暗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购买专业书籍补习知识、任务间隙收集资料,找来零件动手实验……等崔玉星伤愈回连队,他的研发之路已迈出一大半。
经过一番努力,"第一代"除锈机终于"问世",经试用得到官兵肯定。但是,他并不满足,而是抓紧升级改造。如今,已经变身的"多功能自动除锈机",可实现无死角除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照这个进度下去,肯定会影响整个工期。"有一次某工程进入施工高峰,钢板打孔数量成几何倍增,采取传统方式,速度慢、耗时长,急得营连领导上了火。崔道虎带领几名骨干经过反复摸索,最后成功研制"钢板自动冲孔机",将工作时间较以前缩短近90%。
组合式吊篮提升机、双层作业平台车、等效载荷配重装置……向着科技高峰攀登,他接连研发出"九大工装",先后革新发明31项科研成果,改进创新5项工艺工法,被官兵誉为"猛虎创客",还培养了100余名技术骨干,活跃在国防施工一线。
"初心不改,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这是崔道虎的微信签名,也是他擦亮尖兵本色,始终以工匠精神建设和平盾牌的真实写照。
入伍30年,崔道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通"风、水、电、机、焊"等专业,还将复杂的机电结构、专业的焊接工艺等,梳理总结出《技术手册》等资料,成为官兵破解施工难题的"宝典"。在全营官兵眼里,他既是工程安装领域"行走的小百科",也是坚守施工一线的第一道把关人。
"别说5厘米,几毫米误差都不行,这是用来打仗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不能给未来打仗留下隐患。"列兵张伟在一次放线施工中,出现了偏差,他发现后,严厉进行批评。后来,张伟以此为戒严格要求自我,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全连最年轻的专业组长。
还有一次,一处阵地墙根的防水材料被损坏,负责检查的战士发现后,认为没多大问题就没做处理。崔道虎知道后严肃提出:"阵地建设不能有丝毫含糊,今天的瑕疵不足,可能就是未来的'败笔',我们不能当历史罪人!"直到整改完毕后,他才离开作业面。
"把每项工作做专、做精、做细、做实,就是我的责任。"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诠释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在施工过程中,他不只跟问题"较真",还总跟自己"较劲 "。负责某轨道建设安装,虽说已经符合建设标准,但为了让其更加平滑、尽善尽美,崔道虎从每个焊点入手,认真研究焊接电流、温度、顺序等环节,一遍遍试、一轮轮改。
然而,较劲之路并不"平坦",可他毫不气馁死磕到底,直至坚持7年、干了8个工地,才实现突破。最后,将轨道平滑度较之前提高了70%。
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公司慕名而来,有的许诺高额"专利转让费",有的抛出橄榄枝开出高额年薪。每次遇到这些,他拒绝的态度鲜明:"这些项目从一线而来、为打仗而研,成果属于部队,我们导弹工程兵的'诗和远方',就是肩扛使命为导弹'筑巢'。"
"兵撒千里,南征北战,工程丰碑写我忠诚奉献;使命千钧,壮志撼山,岩层深处看我攻坚克难……"又一个清晨,崔道虎带领一队官兵,唱响《英雄的导弹工程兵》,意气风发奔向下一个"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