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发现近千公里“硒腰带”

天山南麓发现近千公里“硒腰带”

来源:光明日报    2025-07-07 10:22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07-07 10: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天山南麓发现近千公里“硒腰带”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历时9年,完成南疆近21万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首次全面摸清了南疆土壤的54种元素和指标数据,发现一条沿天山南麓横跨千公里的“硒腰带”,圈定优质耕地91万亩,为推进南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健康食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绿洲区为重点,获取了2.4万条涵盖养分元素、重金属元素及生命健康元素等指标数据,形成了南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空间精度最高、指标最全的土壤地球化学填图国情实测数据。尤其是发现了一条东起焉耆盆地、经阿克苏地区、西至克州,长度近千公里的土壤硒富集区——“硒腰带”。

“富集区内富硒土地近4900万亩,其中富硒耕地1130万亩,占南疆耕地面积的27%。”自治区地质勘查管理中心主任王卫江介绍,基于湖泊湿地底泥及鱼肉化学元素分析,在全国主要淡水湖泊中,博斯腾湖土壤中硒元素含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发现10种天然富硒鱼和7种富硒鱼罐头产品。

调查评价显示,南疆耕地均为碱性土壤,其中强碱性土壤(pH≥8.5)占比33.4%;99.8%的耕地土壤属于优先保护类的清洁土壤;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以中等-较丰富为主。基于土壤养分丰缺程度,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适宜区210.27万亩,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库拜盆地、阿克苏河沿线和喀什西部等地区。

目前,焉耆回族自治县、博湖县、和硕县、温宿县等5处富硒地块已通过国家天然富硒土地认证,面积近30万亩,占全国已认证面积的10%。另外,富钙、富镁土地分别占到南疆绿洲区面积的99.3%和91.8%,富钼土地占比20.2%。

“这次土壤调查,不仅摸清了南疆耕地的‘元素家底’,更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王卫江表示,随着富硒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南疆有望成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记者孙金行、赵明昊、靳昊)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