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简称融协机制)启动以来,河南金融监管局严格贯彻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聚焦河南省“两高四着力”发展目标,在“合、精、实、细、惠”等方面下真功、出实招,指导全省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围绕“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目标,持续推进融协机制走深走实,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应贷尽贷”“能贷快贷”,有力支持我省经济回升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融协机制累计走访小微经营主体743.29万家,对“推荐清单”小微主体累计授信107.52万户,授信金额1.04万亿元,发放贷款9464.98亿元,为河南小微企业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合”上下功夫,有效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郑州海关等部门分别印发《关于深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外贸力度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走深走实加力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工作方案》,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积极发挥监管、货币、财政、产业等政策合力,优化融协机制运转,推动一揽子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合理满足我省小微企业有效融资需求。
“精”上下功夫,加大“首贷户”挖掘力度。依托“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开展首贷户“破冰”行动,指导银行机构聚焦民营、外贸、科创、消费、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精准摸排发掘无贷户融资需求,根据首贷户真实融资需求和征信状况合理设置授信审批条件,有效利用企业工商、税务、征信等数据,定制专属信贷产品,并首贷户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发一线工作人员积极性。如交通银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中发现从事通用设备批发外贸业务的郑州某机械有限公司,因轻资产、缴税少等问题,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于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推荐该行外贸企业专属产品“外贸贷”,5日内完成从申请到授信全部流程,授信金额121万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融协机制累计拓展首贷户(含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12.53万户,首贷金额684.98亿元。
“实”上下功夫,用好“红黄绿”灯辅导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红黄绿”灯辅导机制,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分为绿灯企业、黄灯企业和红灯企业,其中绿灯企业指纳入“推荐清单”获得银行授信的企业。指导各级工作专班,对缺少融资要件但有潜力的“红灯”企业,持续关注并指导帮助企业尽快满足标准;对尚未获得授信的黄灯企业通过强化担保增信、优化授信门槛等方式持续跟踪辅导,推动企业“黄转绿”“绿转投”。如濮阳当地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设备抵押价值不足,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无法获贷。当地工作专班通过调取企业近3年纳税记录、专利证书及订单数据,确认其经营稳定性后,帮助企业由“黄转绿”,成功获贷245万元,及时缓解了企业经营困境。
“细”上下功夫,多措并举落实融协机制工作。指导各级专班和银行机构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出台具体落实举措,推动融协机制落地见效。如,郑州市经开区在全省三级融协机制的基础上,增设街道和社区工作专班,实现省、市、区县、街道、社区五级工作机制联动,高效直面基层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洛阳金融监管分局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合公共信息数据,搭建“洛e融”数智金融服务平台,全市小微主体认证后可一键直连银行机构,享受产品匹配、政策辅导、在线评级等“一站式”金融服务,有效提高了融资成功率;工商银行根据五项标准设计推出机制专属信贷产品,截至目前,“协调机制贷”已投放4695户,金额82.36亿元。
“惠”上下功夫,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满意度。指导全省银行机构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保持贷款利率总体平稳,降低企业贷款附加费用,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不折不扣抓好无还本续贷扩围、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和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等一揽子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及时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宣介,确保更多小微企业对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融协机制无还本续贷金额2043.52亿元,占比21.59%;信用贷款金额4672.11亿元,占比49.36%;累放贷款利率3.66%,较协调机制运行前下降0.32个百分点,企业融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下阶段,河南金融监管局将持续贯彻国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工作部署要求,在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强化融资对接,为我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