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地铁的地下施工现场,每天都有无数建设者挥洒汗水,6号线二期05工区中铁二局项目部工区长柴浪就是其中一位用坚持和创新书写奋斗篇章的实干家。从把控质量的试验员,到带头搞创新的管理者,他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走出山村,踏上建筑之路
1992年,柴浪出生在四川广安的小山村,看着父母种地的辛苦,他一心想改变命运。专科建筑专业毕业后,他毅然走进工地。在新冠高架桥建设时,试验部门人手紧缺,只剩他一人。他白天忙着做钢筋检测、混凝土试验,晚上熬夜写报告,一个人扛起整个部门的工作,同事们都对他的拼劲竖起大拇指。
试验岗位上的 “把关人”
2019 年,33岁的柴浪来到青岛地铁6号线,担任试验室主任。他自创“三重核验”法,对材料检测特别严格。钢筋进场,他拿着卡尺一根一根仔细量;水泥的物理指标都自己试验,不错过任何一个数据。有一次,一批钢筋直径差了 0.3 毫米,供应商想通融,他坚决不同意,直接要求退货。他常说:“试验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关系着工程的安全。” 正是这份认真,让他成了工程质量的可靠 “把关人”。
边学边干的管理 “新人”
为了深入理解班组建设理念,柴浪开启了“学习 + 实践”的双重模式。白天,他穿梭于钢筋加工区、混凝土浇筑点,观察班组作业流程,记录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夜晚,他挑灯研读班组建设相关资料,结合项目实际撰写心得笔记。在一次钢筋加工质量抽检中,他发现部分工人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材料浪费,便主动组织小型培训会,将标准化操作流程拆解为通俗易懂的口诀,带着工友们反复练习。这种将理论融入实践的方式,不仅提升了班组的作业质量,也让他对班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竞聘场上的 “黑马”
2024年6月,33岁的柴浪参加支护班进班干部竞聘。面对公司众多经验丰富的竞争者,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但他在台上发言特别实在:“班组建设不是喊口号,得让大家知道怎么干,干好了有啥好处。” 答辩时,评委提出 “如何平衡安全与效率”“遇到成员不配合怎么办” 等难题,他结合自己在一期管理的钢筋班,用实际例子和数据回答。最终,这个从试验台走出来的技术员,凭借扎实的一线经验脱颖而出。
创新实干的班组 “带头人”
当上支护班进班干部后,柴浪带着班组搞起了技术创新。以前锚索退锚又慢又危险,他和支护班班组长罗义兵,激烈的探讨后,利用“直螺纹套筒+钢板”焊接成一个高效退锚工具,使施工效率提升50%。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却凝聚着他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传统压力表换算麻烦,容易出错,柴浪带领锚索班研发“数显表+抗震表”双模监测系统。通过内置芯片的算法迭代,将原本需要5分钟的人工换算压缩为实时显示,使锚索张拉精度提升至98%以上。这项革新不仅降低人力成本40%,更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踏实奋进的成长之路
凭借着踏实肯干,柴浪从试验员一步步成长为工区长。如今管理着几十人的团队,他依然保持着一线工作的习惯。每天七点半就能在施工现场看到他的身影,安全帽下,是一双时刻警惕的眼睛。他穿梭在各个作业面,仔细查看施工细节,发现问题当场解决。碰到工人操作不规范,他会亲自示范;遇到技术难题,他就和大家围在一起讨论,直到找到解决方案。他的口袋里永远揣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当天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哪个区域的钢筋绑扎需要加固,哪段结构防水处理要加强,这些琐碎却重要的细节,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晚上回到办公室,再逐条落实。 每当有新来的年轻人抱怨工地辛苦,他总会语重心长地说:“别嫌工地苦,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时间长了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在他看来,工程建设没有小事,每一个螺丝的拧紧,每一块混凝土的浇筑,都关系着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他的带领下,2024年12月15日支护班通过集团示范班组,2025年01月02日管辖的凤凰山路站被青岛地铁集团被评初支样板工程,他同时被中铁二局二公司评选为“年度优秀先进个人”。
在青岛地铁建设浪潮中,柴浪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肯奋斗,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从山村小伙到工区长,变的是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是那份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图片由辛泽宇、钟波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