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球贸易正经历复杂调整,但整体呈现韧性复苏、结构优化、区域合作深化三大趋势。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南,正以多元姿态闪耀国际市场。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我为外贸赶订单——从湖南发往世界》系列报道。深入企业一线,用笔触记录流水线上的忙碌身影,用镜头定格赶单路上的奋进脚步,通过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奋斗故事,解码湖南外贸逆势上扬的韧性密码。
“我们走南闯北几十年,什么风浪没见过?”面对红网记者的提问,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家宝霸气回答,公司订单已排到10月,“就像当年印度市场的‘寒冬’,反而成为邵东打火机产业破局的契机。”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浪潮中,邵东打火机企业始终稳立潮头——这份从容,源自对产业命脉的精准把控,更离不开“全球定价权”这一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底气。
日内瓦时间5月12日上午9时许,中美经贸谈判代表经累计超过16小时的闭门磋商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宣布下调关税并建立协商机制,释放出贸易摩擦缓和的关键信号。
这一刻,全球市场屏息以待。
而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东亿电气打火机生产厂房,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麻利地组装着打火机零部件,这些成本仅零点几美分的小商品,即将漂洋过海出现在东南亚、非洲、欧美的街头小店。
年产150亿只,远销120国——
5月19日,红网记者穿梭在东亿电气的122个生产车间,其中78个车间正在运转,若想走完需要大半天。当记者触摸到自动化流水线上还带着余温的打火机外壳时,0.015元的人力成本已悄然转化为国际贸易谈判桌上的议价筹码。
今年一季度,邵阳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打火机4.8亿元,增长48.5%;对最不发达国家出口打火机0.6亿元,增长13.3%。
从家庭作坊到智能制造,从“一毛钱利润”到“全球定价权”,产量占全球70%的邵东打火机产业,用30多年勾勒出中国制造的突围样本。
各式各样的打火机产品。
“一元”江湖的千锤百炼
产业集群释放的规模效应,让打火机自生产线上诞生时,就自带成本优势,成为叩响国际市场大门的“硬通货”。
都说打火机小又便宜,打火机产业是一个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转移的“流浪产业”。
事实上,生产一个普通塑料打火机的过程集纳了调火环、气箱阀等20多个零部件,一只售价1元的打火机,需经历注塑、组装、检测等几十道工序。
而打火机被列为“危险化学品”,在国内运输成本高、电商渠道受限,邵东90%的打火机依赖外贸。
“沿海土地贵,而这里有地价优势和政府支持。”白家宝回忆,2013年,董事长陈书奇特意把他从浙江挖来搞技术。
一时间,车间里机械轰鸣,国产定制设备陆续上岗,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智能检测系统快速扫描瑕疵。
这场“刀刃向内”的技术革新,不仅让人力成本大幅跳水,更让产能实现指数级增长。
6条自动化生产线同时运转。
2016年起,东亿电气投入数千万元启动自动化改造。曾经2000名工人日产量150万只的车间,如今3000名工人加机器实现日产1300万只,效率提升9倍,人力成本从每只打火机0.1元降到0.015元。
“我们走南闯北几十年,什么风浪没见过?”白家宝直言,公司订单已排到10月,“就像当年印度市场的‘寒冬’,反而成为邵东打火机产业破局的契机。”
2023年,印度突然出台进口打火机限制令,要求到岸价不得低于20卢布(约2元人民币)。彼时,印度市场占邵东打火机出口量的15%以上。
为应对最大出口市场关上大门,一场“化整为零”的战术迅速铺开,成品打火机出口受阻,企业便转向零配件“蚂蚁搬家”,从成品出口转而出口打火机零配件,避开成品限制。
一次次危机化为重构全球版图的契机。
为助力打火机等产业转型升级,邵东市政府2017年投资2亿元成立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开发30多台(套)新设备和产品,邵东60%以上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已经完成自动化改造。
今日的邵东,早已不是那个只靠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小商品集散地。这里的商人明白,真正的“好货”不是硬碰硬,而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去做那个“绕不开的供应商”。
打火机要经过注塑、焊接、充气、验火、质检等工序。
灭不了的“市场火苗”
夜幕降临,东亿电气二期工地依旧人声鼎沸、焊花飞溅。
这座投资3.6亿元的新厂房,将专门生产防风打火机等高附加值产品。而在老厂区,70万元引进的自动化设备正在打样最新设计的渐变打火机。
“我们的出口占比超过99%,现在计划用两年时间把内销占比做到10%。”白家宝透露,去年公司实现出口额近3亿美元,同比增长5%,如今专门组建了十几人的团队开拓国内市场。
东亿电气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邵东“柔性引才”的前瞻布局。一方面,83名院士专家到访,32个“一企一博士”项目落地,顶尖智力资源汇聚。另一方面,“归巢雁阵”带来新活力,上万邵东籍游子带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返乡创业。
超百万只打火机每日从这里发往全球。
“你想,国际上奢侈品牌的包,再贵也有人买单。”白家宝谈到,高附加值产品可减少价格战的影响。在东亿电气展厅里,记者也看到了防风打火机、雪茄点火器等单价达80元的高附加值产品。
翻开邵东打火机产业地图,便可知其产业集群优势罕见。目前,邵东共有114家打火机生产厂家,其中80多家是配套企业,200多种打火机零配件都能实现在半径20公里内的本地企业配套。
这种强大的“集群效应”化作邵东打火机闯荡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从“一块钱”到“一块招牌”,数以万计的打火机日复一日从邵东发往世界,不仅承载着“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更燃烧着“中国智造”的创新野心。
这面“值3000万元”的墙,展现着政府的扶持力度。
记者还意识到,即便是最传统的行业,也正尝试通过产业链深耕、技术迭代和人才战略,在全球价值链中撕掉“廉价代工”的标签。
“不能光埋头蛮干,还要抬头闯品牌关。就像义乌小商品城那样,让人看到打火机就想到邵东。”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吕省华提出,基于集群式、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要提升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从单纯代工转向设计、销售环节,或开发周边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升级与差异化发展。
以前靠手,现在靠脑,但火苗从来没灭过。在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小城,邵商们正用本土的商业智慧,应对国际市场从未停歇的惊涛骇浪。
正如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的打火机,看似微不足道,却点燃着全球市场的星星之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实习生 张紫越 通讯员 邓祎可 邵东、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