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天路为笺钢轨为笔,勾勒最美山河行旅新画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4 14:3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5-14 14: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发现最美铁路・乘天堑云梯,走四色川青”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川青铁路为纽带,串联三星堆、中国古羌城、松潘古城等人文胜迹以及世界级自然保护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太白的千年喟叹,如今在钢铁巨龙的轰鸣中化作通途新章。从成都东贯通至黄胜关段的钢轨,不仅将成都至黄龙九寨的车程压缩至2小时,更如一把金色钥匙,缓缓开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天堑变通途”的时代新篇。

穿破层嶂,在地质禁区绣出工程史诗。横断山脉褶皱里,川青铁路书写着当代“愚公移山”的传奇。线路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等地质“禁区”,80%以上的桥隧比,恰似在破碎山河间“穿针引线”。建设者以“隧道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施工工法”破解软岩大变形世界性难题,在海拔落差2000米的高原,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在地震带上浇筑“流动的安全线”。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条“立体天路”既是科技与自然的博弈,更是当代工程智慧对山河的温柔致意——在架桥凿隧间严守生态红线,让铁路成为“会呼吸的风景线”。

文明交响,车厢里的多元文化长卷。每周五的C5766次列车,是流动的“民族博物馆”。藏袍僧人的经筒与背包客的相机同框,工程师的测绘图纸与羌族绣娘的针线包相邻,火锅的热辣鲜香混着酥油茶的醇厚气息,在车厢里酿成文化交融的蜜。“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文明图谱,被钢轨串成熠熠生辉的项链:茂县花椒的麻香顺着高铁飘向全国,松潘松贝搭乘动车直达国际铁路港,九寨沟的斑斓海子、黄龙的钙华奇观,随着“成都平原2小时旅游圈”的形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朝圣者的转经筒与旅客的自拍杆在同一扇车窗前定格,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对话,正谱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华章。

龙脉延伸,钢轨上的区域振兴密码。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脚: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开通以来,川西北旅游人次同比增长两倍,九寨沟日均游客量达2.05万人次(+42%),黄龙景区增长8.5%;茂县花椒运输成本降低30%,松潘药材搭乘“高铁专列”走向世界……这条钢铁动脉,让“蜀道”与“天路”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更深远的改变在悄然发生:当动车掠过当年红军长征的“金色草滩”,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在钢轨上交织;当藏族孩童望着成都平原的万家灯火,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城市的璀璨,更是“山那边”的无限可能。川青铁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线,更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金钥匙”,托举起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壮美梦想。

钢轨向雪域延伸,铁龙在云端呼啸。川青铁路的美,藏在建设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里,藏在各族群众“天涯共此时”的车厢里,更藏在“天路一通百业兴”的民生答卷里。当“交通强国”的号角响彻高原,这条跨越山海的钢铁纽带,正以“中国速度”串联起“中国温度”,在新时代的山河间,铺就一幅“民族同心、山河同辉”的壮丽长卷。(杨方旭、王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