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发现最美铁路・乘天堑云梯,走四色川青”主题活动正式启动。这场"乘天堑云梯 走四色川青"的盛宴,不仅展示着基建强国的硬核实力,更在流动的山河间破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密码。
钢轨作笔,重写"蜀道难"的千年之问。在鹧鸪山隧道贯通的历史性时刻,建设者的地质罗盘与李白"地崩山摧壮士死"的诗句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成兰铁路攻克"地质博物馆"的挑战,到川青铁路在活动断裂带上架起"云中栈道",每寸铁轨都在回答《蜀道难》的终极叩问:现代中国的工程智慧,既能驯服横断山脉的险峻,又能守护大熊猫走廊带的生灵。这条天路,丈量着基建狂魔的硬核实力,更标注着"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人文关怀。
车窗为卷,铺展"四色川青"的时代长图。透过动车组的全景车窗,一幅流动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绿"里,黑颈鹤掠过光伏板矩阵,清洁能源动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此和弦;马尔康的"革命红"中,卓克基土司官寨与长征纪念馆隔空对话,红色文旅专列让年轻人触摸历史的脉搏;大渡河的"发展蓝"畔,悬崖村搬迁户在特色民宿接待游客,曾经溜索过江的艰辛,已化作环线铁路上的笑语。四色交织的风景线,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色谱。
站城相生,架起"云端天梯"的共富逻辑。理县站"半隧半桥"的独特设计,恰似读懂山区发展的隐喻:交通末梢蝶变为开放前沿,需要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更需要发展思维的化学反应。当"铁路+旅游""铁路+电商"等新业态在沿线生长,每个站房都成为城乡要素交换的接口。海拔每升高100米,就有一个农产品品牌在云端孵化;列车每穿过一个隧道,就有一种地域文化突破地理屏障。当复兴号穿越最后一座隧道,带出的不是黑暗,而是照亮乡村振兴的曙光。
所有通向云端的天路,最终都指向人间烟火。这或许就是流动中国最深情的告白——钢轨上跃动的不仅是时代脉搏,更是14亿人奔赴美好生活的铿锵脚步。(于雪芹、任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