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上海的消费者在超市为即将到来的周末购入零食时,或许会注意到来自贵州的“陈薯”酸辣粉,一款以红薯淀粉为主料的方便速食粉丝。这一种来自南美,现几乎遍布中国南方的粮食作物,当产量多时甚至用来喂猪,如今在贵州周寨村,却因张诚的带领,摇身一变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让一亩红薯创收突破三千元。
生于1974年的张诚是村里的第一个中专生,他仍然记得小时候在村里天天吃红薯的日子,甚至在他前往省会贵阳读书时,还扛了一袋红薯当做口粮。
“不光是我们周寨村,贵州的农村可以说家家户户种红薯,过去只能自己吃或者喂猪,几乎卖不出去,但少有人想过将其打造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张诚告诉记者。
张诚毕业后遇上城建热潮,利用专业知识在贵阳开始从事混凝土行业,2016年,已经积累上亿身家的他回乡看到自己贫困的家乡仍然贫困。
周寨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壑深,土不成块,只有红薯长得好。“2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山还是那座山。”张诚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人变老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上学问题不断。
张诚先后向村里的老人发放慰问金120余万元,设立奖学金,出资80万元资助当地学生。但他深知,仅有个人的资助并非长久之计,只有长久的产业才能带富一方,加之混凝土行业发展疲软,于是便想到了伴随着他长大的红薯,以及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红薯粉。
“我要回家种红薯。”2018年,在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考察后,张诚在周寨村建起了现代化工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淀粉、红薯粉生产设备,成立公司注册“陈薯”品牌,当年就投入4500多万元。
早在2016年,当地政府曾在村里扶持成立红薯粉厂,但和许多乡镇的农产品加工厂一样,却因缺乏品牌包装和销售渠道,产品滞销,到2018年底,村集体还欠账68万元。
为了打通销路,张诚决定主攻年轻人喜爱的方便速食冲泡酸辣粉,做到百分百全红薯。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生产设备设施16套,年加工鲜薯15万吨,产淀粉2.5万吨,粉丝1.2万吨,生产包装1亿桶方便酸辣粉,成为贵州目前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红薯粉加工企业。
“产品要跟得上年轻人的需求。”张诚将研发中心设在深圳,紧贴消费趋势,不断优化口味、配方与包装。“在深圳,我们更易捕捉新潮流,也能吸纳顶尖人才。”
据张诚介绍,一款新的螺蛳粉产品即将上市。“我们用红薯粉代替米粉,经过反复地调研实验,这样的粉会更加Q弹劲道。”
2024年,对于“陈薯”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在双十一,有知名品牌被曝出“酸辣粉里没有粉”配料表造假事件,而“陈薯”厂外满载本地红薯的卡车长龙另消费者岸线,因其“百分百红薯”成为最响亮的广告,迎来了泼天的流量。
这一年,“陈薯”销售额迎来了增长,产值也从2023年的3.4亿元到7.1亿元。 “今年的产值目标是十亿元。”张诚补充道。
产品的红火不仅让企业盈利,也为周寨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介绍,张著东一家6口,长期在外打工,2018年回来后,一家人都到公司上班,每年仅是工资就可以拿到40多万元。
张诚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签订红薯种植合同面积达13万亩,按每亩3000余元收益计算,仅种植环节就为农户带来千万级收入;加工厂稳定提供700多个岗位,留守妇女和返乡青年均可就近就业,平均工资超过4300元。
红薯是传统的农作物,家家户户都会种,抗风险能力特别强,农户旱涝都保收,这也是张诚选择红薯当做创业致富项目的原因之一。“2024年,我们村通过就近务工就发了180万元的工资,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较2018年增加2万余元,提高了2.68倍。”他补充道
如今的张诚还担任着周寨村村支书一职,负责村里的各种大小事务。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八点,张诚和村干部们都会在抖音用“周寨村支书”的账号上为全体村民直播开会,讲解新的国家政策,安全要求,村里的工作规划等等,事无巨细。即使是在外打工的村民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参加,实时与村干部交流。
这场抖音上的村民大会也吸引了不少前来学习的全国各地的村支书和消费者,在一个小时的会议结束后,张诚接着带货村里的农产品。
现在的周寨村,早已不是多年前的贫困村模样,在政策的扶持下,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在方便食品市场仍大有可为,我来自农村,相信能够带领更多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张诚说道。(记者 杨军 刘伯千 编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原文见5月5日中国日报旗舰版、香港版5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5/05/WS68181b45a310a04af22bd7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