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一列满载“重庆造”聚酯切片的中亚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缓缓驶出,这是重庆首次发行图定中亚班列,此后将以每月2列的固定频次实现常态化开行。(人民日报)
悠远的驼铃声,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的象征;而在今天,“钢铁驼队”的汽笛声,正续写着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新篇章。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项目,中亚班列以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架起了中国与中亚乃至欧洲的经贸桥梁,成为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真实写照。
用钢铁筑桥,架起内陆开放的新图景。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联结点,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对外贸易面临物流成本高、周期长的瓶颈。中亚班列的常态化运行,成功打破了这一困局。相比传统海运,铁路运输时间缩短近一半,而相较于空运,成本优势显著。中亚班列通过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货物可直达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这一物流通道将中国与中亚地区紧密相连。
用图定破局,凸显常态运行的硬实力。常态化运行意味着班列频次、时效、服务的标准化,这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至关重要。此次开行的中亚班列开辟了一条时效新通道,它采用了“定点、定线、定班次”的公交化运营模式,就比如重庆至阿拉木图的运输时间控制在了12天以内,与海运相比,时效提升了70%以上。据报道:中亚班列采用的这种图定模式,加上每月两列的稳定频次,使重庆至中亚的物流时效提升20%、单箱成本降低15%、准点率高达98%。
用合作共赢,书写时代发展的新篇章。中亚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极具代表性的陆路运输项目之一。沿着这条物流大通道,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配件运送到了中亚地区,而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矿产物也来到了中国。有数据显示,因为有了这条便捷的大通道,重庆电子企业在中亚设立分拨中心,让当地就业率提升15%;哈萨克斯坦的小麦通过恒温专列直供西南地区,让价格下降20%;乌兹别克斯坦汽车组装厂采用中国零配件,让生产成本降低35%⋯⋯这一串串数字里写满了合作共赢几个字。
从悠悠驼铃到声声汽笛,跨越两千多年的贸易传奇正在续写新的篇章。中亚班列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友谊与合作的纽带,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钢铁驼队”正承载着我们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驶向更加繁荣的未来。(李琴雪 陈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