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今年一季度,广西中越铁路进出口货运量达18.3万吨,同比增长199.4%;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79.2%。南宁海关通过“铁路快通”“舱单归并”等创新模式,实现班列当天发车、当天清关,助力“中国制造”加速走向东盟。
一条铁路,连接两国;一串数据,折射发展。广西中越铁路货运量近2倍的增速,不仅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亮眼注脚,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互联互通的生动实践。在这条钢铁动脉上,“中国速度”如何转化为共赢动能?答案藏在改革举措的智慧与开放合作的诚意中。
创新通关模式,释放“制度红利”。南宁海关推广的“铁路快通”“舱单归并”等改革,绝非简单的流程简化,而是制度型开放的缩影。通过成立专班提供24小时通关服务、与铁路部门共享运行信息,海关将“高效”二字贯穿于班列运行的每个环节。数据显示,联程运输模式为企业节约在途时间2天,这种“秒级响应”的效率背后,是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制度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正成为吸引全球产业链的“磁石”。
辐射东盟市场,激活“区域经济圈”。一季度,凭祥铁路口岸的进出口货物品目已达2078个,覆盖中国30个省区市,贸易伙伴以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为主。中越班列不仅运输货物,更在编织一张覆盖东盟的区域经济网。从电子产品到农副产品,从机械设备到生活日用品,“中国制造”通过铁路大通道快速进入东盟市场,而东盟的优质商品也借此反哺国内消费升级。这种双向流动,既深化了产业链协同,也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实打实的动能。
中欧班列联动,拓展“开放新格局”。“中越班列+铁公联运+中欧班列”的联程模式,将东南亚与中国内陆、欧洲紧密串联。广西作为陆海新通道枢纽,正以铁路为纽带,打通“一带”与“一路”的衔接点。通过这一模式,过境货物无需多次转运,即可实现“一单到底”,既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这种“多点开花”的布局,彰显了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底气与格局。
中越铁路货运量的跃升,是数字,更是信号。它印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命力,也揭示了中国与东盟合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新阶段。未来,随着RCEP红利持续释放,这条钢铁动脉必将承载更多共赢故事,让“中国速度”与“东盟机遇”同频共振,书写区域合作更辉煌的篇章。(马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