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南宋社区的文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正在上演。56岁的村民宋留旺,用朴实的“红薯经”阐释共同富裕理念,赢得现场群众阵阵喝彩。他说:“单种红薯不赚钱,咱就抱团搞粉条加工,跟着党的政策找准路子!”这场带着泥土芬芳的宣讲,生动展现了伊滨区创新理论传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
近年来,伊滨区聚焦基层理论宣讲面临的“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三大关键命题,积极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致力于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伊滨区累计开展各类宣讲490余场,直接惠及群众达2.9万人次,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大众化之路。
在宣讲队伍建设上,伊滨区构建起“专家+青年+百姓”的立体宣讲矩阵。领导干部发挥政策理解优势,为群众解读政策要点;青年代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畅谈理想信念,传递青春力量;百姓名嘴则用身边故事,讲述发展变化。例如,青年宣讲团在中考前夕走进诸葛中学,以亲身经历解读教育政策,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河洛大鼓传承人张怀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巧妙地谱写成鼓曲,带着《童谣声声唱中华》走进60余个社区。如今,全区已培育出“理响伊滨”“邻里课堂”等特色宣讲品牌,让理论宣讲既有深度又贴近群众生活。
为了让理论宣讲更符合群众需求,伊滨区建立了“需求清单+特色案例”的内容供给机制。党校副校长田丽莉在谭翟社区的宣讲中,用“淘米水重复用、垃圾分类做仔细”等生活案例诠释生态理念。伊滨区还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民生关切内容融入宣讲,积极开发“智慧农业创新路”“钢制家具闯世界”等本土教材,实现政策解读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
在传播形式上,伊滨区融合传统非遗与现代传播手段,打造“线下沉浸+线上互动”双轨模式。线下通过书画展览、戏曲联唱等文艺形式,开展场景化宣讲;线上借助“E起说理”等新媒体专栏,推出150余篇短视频、图文解读。其中,张怀生的河洛大鼓理论宣讲作品网络点击量超百万,真正实现了“一台大鼓响,理论传四方”的传播效果。
目前,伊滨区正积极建立“群众需求—实践案例—理论阐释”三位一体的内容生产机制,大力推行“点单式”宣讲,将理论宣讲与志愿活动、文艺创作等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具有伊滨特色的理论宣讲产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扎根更深、传播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