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曼谷时间下午,忙完了一上午的工作以后,我在家附近的一个单层平房小餐厅里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已入夏的曼谷很热,36度的高温把近20桌客人都赶到了餐厅室内的空调区域。室外的桌子都空着,前面是一片露天停车场。
我刚吃完,放下餐具准备喝口水。忽然,餐厅摇晃了起来,像在海上漂浮的一艘小船。我举着杯子,定睛环顾了一下四周,想确认是不是自己有点头晕。又一阵海浪的摇摆再度袭来。
我向朋友确认:“是地震了吗?”
我们面面相觑,他说:“地震了吗?我以为我高血压犯了。”
餐厅里的客人全部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了不对劲,但又不敢确认。我的位子在窗边,窗外200米就是通往机场的高架路桥,桥上的路灯细细的杆子顶着大大的灯头,在蓝天的映衬下缓慢地左摇右摆。
“地震了!”我喊了出来。那些从来没有付诸过实践的地震防灾知识在我脑海里乱窜,到底要捡起哪一条用?!我一片空白。
可笑的是,职业本能居然冲到了脑力角逐的前面,我立即拿起手机,在工作小组群里发了5个字:“曼谷地震了”,消息发出时间,是曼谷时间13:29。
发完信息,我本想立即躲到桌子下面。但在朋友的提醒下,我们决定尾随大部分食客的决策——马上跑出餐厅。
走之前,我还是拿起了挂在椅子上的包——虽然这是防灾手册里的不推荐动作之一。
餐厅就餐的客人大概有三四十,我在迅速往门口移动的人群中,听到了两三个中国人的声音。很快,大家全都跑到了门口的露天停车场。万幸,这里不是泰国最繁华的地段,周围没有高楼林立,唯一的风险是距离我们200米外的高架桥。
在往外涌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我6岁的儿子还在学校!怎么办?被人群包裹着,我无法思考,直到来到停车场,大家在酷晒中成堆成堆地站着,讨论究竟是哪里地震了,还有不少人给家人打电话问平安。
我赶紧拿起手机,看到学校群组里已经通知地震并发来了孩子们平安聚集在操场的照片,我的心终于安定了一点。
远处高架上的路灯成了我们区分头晕还是地震的指标。大家盯着灯看了很久,直到十几分钟以后,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所有人才纷纷回到餐厅收拾东西,结账,然后离开,没有人趁机吃霸王餐。
就在这一会儿,我看到了中国地震台的消息:缅甸发生地震了。
之后,我坐上车迅速前往孩子的学校,一路上不停地跟进泰国的新闻。社交媒体上很快出现了关于市区地震的视频:天铁列车在车站铁轨上左摇右摆;摩天大楼顶楼的泳池水瀑布般涌下。
工作日的下午2点左右通常是“堵城”曼谷交通状况不错的时候,但今天的地图上,所有的路几乎全是最深的红色。沿途能看到的高楼公寓都拉响了安全警报,大家都走到外面马路上,在酷热中焦灼地等待。很多建筑工人沿着路边往家的方向走,大概是因为地震,工地都停工了。
很快,我的本地通信软件LINE上,纷纷跳出信息,所有我加过联系人的机构、餐厅、服务公司等等,全都弹出通知,因为地震临时关闭的消息。朋友圈平时需要搭乘地铁和天铁的朋友,也转发了公共交通部分停运的新闻。
泰方很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股市交易所停止交易,机场也停运了。不同地区对此次地震的等级测定也在不断更新,泰国官方公布的最新等级是8.2级。
我把这些消息和一路上拍到、看到的马不停蹄传给了报社工作聊天组。后方的团队的小伙伴们就像乐高的小积木一样,迅速组合成了不同的报道作战分队,处理着从缅甸、泰国、中国以及相关地区涌来的信息。
而就在地震发生后的这几个小时里,我的手机还在不停地弹出朋友、家人、同事焦急地对我们安全的确认。我心里最牵挂的孩子,也已平安回到我身边。
这个下午,我一直在看社交媒体的消息,很多70后泰国人都说这是他们出生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
经历了这突然的灾难,虽然我和家人都幸运平安度过,但我的心情却很难平复。我住所附近的许多高层公寓在猛烈的摇晃后都出现了墙面断裂,好多人在酷暑中无家可归。
在北边倒塌的工地下还有几十个生死未卜的工人,他们是不是像我一样,也许家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孩子在等待他们回来?还有十多天就要到泰国的新年——宋干节了,这也是东南亚不少国家共同的新年。
都说新年的愿望比较容易实现,那么我想许个愿:愿最坏的已经结束,愿遭遇危机的人绝处逢生,愿少一些生命在这场灾难中逝去。
(中国日报驻曼谷记者 杨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