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汇聚8位院士,6家行业组织、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200余家整车、电池、材料企业,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地方政府代表,聚焦材料科学、新工艺新装备及产业前沿进展,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21 11: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2月21日电(记者 程钰)近日,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以“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为主题,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汇聚8位院士,6家行业组织、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200余家整车、电池、材料企业,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地方政府代表,聚焦材料科学、新工艺新装备及产业前沿进展,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围绕固态电池产业化、换电模式、电池回收等动力电池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不能与固态电池混为一谈。

同时,他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从当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来看,量产技术工艺有待成熟,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生产。

苗圩强调,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需同心协力,希望借助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力量,共同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汽车强国与制造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了主题为《产学研协同构建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平台——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的主旨报告,研判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明确总体思路,当前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比能量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报告中以欧阳明高院士团队为例介绍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复合正极和硅碳复合负极研发进展,尤其是新型低能耗低膨胀长寿命一步法硅碳负极批量化匹配国内全固态电池开发的进展。

当前正值全球AI技术快速迭代关键时期,大语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结合,升级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已联合行业三十余家企业,开展了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构建全行业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型AI for Science科研新范式,将最新的AI技术落地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倡导全行业共同努力、开放合作,共同构建AI for全固态电池的创新发展新模式,让中国电池产业持续引领全球。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