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年交流 共筑友好未来”中老青年对话会活动在老挝举行

“加强青年交流 共筑友好未来”中老青年对话会活动在老挝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05 14: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5日曼谷电(记者 杨万丽)由中国外文局指导,老挝国立大学、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外文出版社、亚太智库联合主办“加强青年交流、共筑友好未来”中老青年对话会活动于9月4日在老挝万象老挝国立大学举办,活动旨在巩固中老友好关系,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两国青年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由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承办。中老两国青年和媒体代表80余人参加。

△“加强青年交流 共筑友好未来”中老青年对话会活动现场。

△杜占元出席活动并致辞。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活动并致辞。他说:“中国与老挝山水相连,是命运与共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青年是最具创新意识、开放气质和包容精神的群体,青年交流是中老世代友好的基础。两国青年积极参与中老合作的各项事业,用青春谱写中老合作的动人故事,用行动诠释中老友谊的深刻内涵”。他期待两国青年坚定信念,做中老长久友好的维护者;锐意进取,做中老务实合作的建设者;加强交流,做中老文明互鉴的传播者。中国外文局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同老挝教育、媒体、智库、出版等各界的合作,为青年交流搭建多元平台,共同书写中老友谊的新篇章。

老挝国立大学校长德萨努拉·森当德表示,老挝国立大学与中国保持着频繁且积极的交往,各项研究成果和活动为增进老中友谊、深化两国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成立14年来,累计培训老挝本土汉语学员近4万人,其中包括老中铁路和万万高速公路项目工作人员近600人。两国青年通过参与学术研讨会、文化节、体育比赛等活动,不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为促进老中人文相亲贡献着积极力量。此次活动将有助于老中两国智库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快老中图书中心建设,加强老中两国的青年交流活动,为构建老中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赛·赛亚冯表示,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作为老挝研究中国相关问题的重要机构,努力建立老中两国媒体智库交流平台,推动老中两国治国理政经验互学互鉴。《摆脱贫困》老挝语版的发布,为老挝解决贫困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推动老中两国“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

为推动老挝青年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中国在摆脱贫困、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果,鼓励更多老挝青年参与中老“一带一路”合作,携手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中国外文局向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赠送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共计1000本图书。

△嘉宾与学生代表在圆桌研讨环节展开交流。

现场还举办了中老青年圆桌研讨,中老两国青年代表共同回顾中老两国“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成果,探讨新时期青年对中老两国合作的期待,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景。

外文出版社社长胡开敏表示,中老山同脉、水同源。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不断惠及老挝等周边国家,中老铁路已经成为本地区“一带一路”合作的样板。《治国理政》《摆脱贫困》等老挝语版本书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智慧,这些书籍的发行出版,推动了中老两国治国理政和人文交流。

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罗明表示,中老民相亲、心相通。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了解中国发展思想、参与中老交流合作已经成为老挝青年群体的热潮。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至今已经为老挝培养数万名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关心中老两国合作发展的老挝青年。期待中老两国高校智库合作越来越紧密,服务中老两国重大项目建设和人文交流。

老挝青年代表Soudaphone TANSER(苏美玲)正在学习中文,她表示学好中文能够改变人生,希望能有更多介绍中国的书籍,帮助老挝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老挝青年代表Phonethip Lattanavong(黎嘉欣)经常乘坐中老铁路,她认为中国的技术改变了老挝人民的生活。老挝青年正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中文并了解中国的发展。中国青年代表张继芳正在老挝留学,她在这里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对于中老之间深厚的友谊有了更深的体会。她表示,希望中老之间能进一步加深了解与理解,加强经贸和人文交流,为两国青年创造更多机遇。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主任陈文戈在总结环节表示,本次活动展现了中老两国人民友谊的至真至诚,中老两国友好往来的弥足珍贵,以及中老进一步开展合作的重大意义和光明前景。希望中老青年努力承担时代使命和责任,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