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党建携手科研推动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建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4-11 14:3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4-11 14: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根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统计,202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同时,我国拥有约300多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空间资源、水体资源蕴藏量巨大,为开发以海洋国土为空间载体的“蓝色粮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海洋牧场建设,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而复杂的粮食安全形势,也为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加快推进我国“蓝色粮仓”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牧场

近年来,世界上诸多沿海国家将海洋牧场作为重大渔业发展战略,我国对海洋牧场建设和相关技术研究高度重视,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开展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省份。海洋牧场建设规划要与港口、通讯、油气田、航道等其他行业的规划相衔接,规模大,投资高,因此,建设海洋牧场需遵循长远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健康发展是广东省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蓝色粮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

二、党建活动携手海洋牧场调查

广东海洋大学在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引进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院士建立工作站,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高质量研究平台,促进海洋牧场规范化。海技系党支部党员团队基于院士工作站高质量平台上,结合地理位置优势,能够推进海洋蓝色粮仓规范建设、高效养殖、改善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在海技系党支部的合理安排下,党员教师团队有规划地在湛江沿海海域进行相关的党员活动,在活动中兼顾了海洋调查研究,了解海域水质特征,为海洋牧场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数据依据;同时采集海洋牧场水动力环境因素数据;在海洋选址调查方面,通过组织党员教师们们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学习交流,了解地球物理探勘的物探船等设备,为采用地球物理调查方法进行海洋牧场选址提供了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海洋牧场区域遥感监测

卫星遥感的智能监测对海洋牧场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复杂背景下海洋牧场的智能提取方法研究,对提高基于卫星遥感手段实现海洋牧场的监测效率、海上特定目标的实时智能辨识与监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由于近海水体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和不确定性,开展海洋牧场养殖区域水体的剖面结构和立体观测,探明海洋牧场海水中光学遥感特性至关重要,保证了海洋牧场水质环境特征。

海洋牧场水动力环境研究

水动力环境是海洋牧场区域内水体的流动特性和水动力参数的综合表征,包括流速、流向、温度、盐度等因素。研究海洋牧场水动力环境可以揭示海洋牧场区域的水体运动规律,为牧场设计、运营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合遥感、船基定点与走航、海底三脚架等技术手段,采集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典型海洋牧场区域高时空分辨的波流动力环境参数,为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海洋牧场的生境评估和适养鱼种选择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海洋牧场潜在地质灾害评估研究

海洋牧场选址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海洋地质信息将为海洋牧场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对海洋牧场及周边区域地球物理信息调查工作,可以实现对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底质条件等方面详细研究,为海洋牧场选址及养殖物种和养殖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推进以海洋牧场区域性综合开发,试点建设海洋牧场观测平台。

广东海洋大学海技系党支部党员教师们通过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的交流学习,对地球物理调查设备进行了解学习,推动海洋牧场选址地球物理调查研究。

(图片由广东海洋大学 陈凤英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