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肆掠夺园内珍品,导致大量古迹流落海外,辗转落入众多海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圆明园遭联军焚毁和洗劫,被公认是史上一宗极恶劣的文化破坏行为,法国大文豪雨果把英法联军的行为形容为强盗抢掠博物馆,并期望法国有朝一天能幡然醒悟、归还抢掠走的文物。然而,英法两国至今仍未全数归还掠夺的文物。
法国曾在2015年归还共32件从甘肃盗走的文物﹐但由于当地法例禁止博物馆向外国移交文物,因此归还文物一事迄今并没有大进展。
历史学家估计,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10年间,中国损失数以百万件计的文物。除战争因素以外,中国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股文物抢掠潮。当时来自欧美的许多文物搜掠者成群结队流窜于中国西部敦煌和甘肃等地,在人烟稀少、古迹遍布的地区挖掘盗取大量文物。日本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侵略中国期间也进行大规模文化掠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推算,全球有47间博物馆收藏约160万件中国文物,其中约100万件源于圆明园。中国古物学家估计,私人收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可能十倍于此。
圆明园的文物散落于英国境内多个博物馆,以大英博物馆的收藏量最为庞大。文物的铸造时期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当代中国,当中包括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临本,而画像上附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可谓价值连城。某种程度上,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品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精髓。
虽然大英博物馆偶尔会与中国共同举办文化展览活动,但它从未向中国主辧方借出原本属于中国的文物。1963年制订的《大英博物馆法》令到英国博物馆根本无法归还文物,而首相辛伟诚早前也强调无意修改此法例。
英方除了以法律规限为由拒绝归还多国文物,还大言不惭地宣称大英博物馆为世上最安全的收藏地。
然而,博物馆在八月份爆出重大失窃事件,发现近2,000件价值不菲的文物被盗走。事件引发多国再次要求英国归还属于他们国家的文物。
中国未有就这宗失窃事件发表声明,但如果当中有中国文物被盗,可以想象中方会有多愤怒。失窃事件证明大英博物馆不安全,英方应承担历史责任,主动与受大英殖民主义侵害的国家商讨尽快归还所掠文物。
大英博物馆有必要查核中国文物的来源。如果文物是从掠夺或不当交易所获取,就需要与北京商讨归还事宜。中国如今有完善的文物保护设施,文物归还给中国比留在英国更为安全。
英国归还所掠文物,不仅象征中华民族复兴,还标志英国政府致力寻求与北京改善关系。
作者江乐士,香港前刑事检控专员,本文原文发表在英文《中国日报香港版》评论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