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设计 精品线路

匠心设计 精品线路

来源:中国日报 2023-09-27 19: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北京9月27日电 9月28日,由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的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该项目是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骨干线路,与沪汉蓉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共同构成长三角地区向西辐射的高铁大动脉。

作为总体勘察设计单位,中国铁设匠心设计献精品,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沪宁沿江高铁,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打通了重要的交通廊道。

完善路网功能,高质量服务百姓出行

沪宁沿江高铁是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规划建设的城际铁路。按照国家路网规划、江苏省铁路网规划的要求,中国铁设设计团队在研究周边路网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各项目规划实施的不同时间节点,对本线站点设置位置、车站布置及规模都进行了设计,分别在江宁站(预留宁宣城际)、句容站(预留扬镇宁马城际)、金坛站(预留连镇南延铁路)、江阴站(预留泰锡宜铁路)、张家港站(预留通苏嘉甬铁路)和太仓站(预留沪渝蓉高铁、沪通铁路)共计7条线路引入条件,并同期实施了部分工程。使得该项目衔接了多条在建、或规划的城际铁路,发挥了骨干线的作用。同时,设计团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根本宗旨,解决了沿线金坛、武进、江阴等区市不通高速铁路的历史,将该线打造成为串联百强县最多的一条高速铁路,为完善区域路网功能、增加区域铁路覆盖、更好地服务沿线旅客出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现华东区域首例高速铁路运营到发线无砟轨道接轨

新开通的沪宁沿江高铁与采用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宁杭高铁接轨,其到发线轨道结构基本由挡块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是一个整体,外形上看就是一个整体的混凝土结构物,这次无砟轨道接轨就好比给无砟轨道结构做了个"外科"手术;首先对无缝线路长钢轨进行锚固防止其缩涨变形,然后切割混凝土无砟轨道,在保留混凝土内部钢筋的前提下将混凝土切断,重新对无砟轨道整体结构进行改建,改建后插入拼装好的道岔,实现高铁径路由1个方向变为2个方向的设计意图,工程实施的同时还要保证距离只有6.5米外宁杭高铁的正常安全行车。无砟轨道接轨工程顺利完成,为华东区域内高速铁路运营到发线无砟轨道接轨技术方案提供了工程实例和理论支撑,也为以后规划铁路与既有高速铁路接轨的可实施性提供了依据。

首次大面积使用40m简支梁,桥梁设计比例高达95%

中国铁设设计团队在沪宁沿江高铁的设计中根据外部环境要求,大胆采用为本项目设计的40m简支梁并首次大规模,由于新简支梁的采用,减少了湖区内的桥墩数量,有效减少了对保护区的干扰,且节省了项目投资,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结合该项目特点,设计师们通过开展合理的结构设计优先选择了架桥,全线桥梁比重高达95%,极大的减少了土地占用、路河管线的迁改,解决了当地填料缺乏的难题,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环境,车站高架使车站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留出空间打造更好的旅客候车环境,使车站与城市更好的融为一体。

贯彻落实新发展新理念,建设绿色高铁、最美高铁

在该项目设计中,中国铁设的设计师们贯彻落实新发展新理念,坚持以绿色选线为指导对线路走向进行选择,与既有的高速公路、城市廊道共通道,节省拆迁、减少对城市的分割;在沿线环境敏感点设置声屏障、隔声窗等措施,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干扰;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进行绿色设计,在重点区域如隧道进、出口、与公路交叉口桥下栅栏内进行专项设计,突出绿色高铁、人文高铁;在确保站区围合封闭的基础上,将高架站站区桥下空间进行绿化和环境提升,将更多空间面向市政打开,为地方提供更多市政公共区域,提升站区整体景观通透性,路地联合打造最美高铁,使高铁融入市政绿化;在全线设置电力能源管理系统,为实现绿色节能打下基础,该系统应用智能化集成系统技术,通过对各配电所、变电站、箱变、房屋等用电设备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测,和整条铁路能耗的集中管理,以实现"管理节能"和"绿色用能"。

创新站城融合设计理念,实现一站一景

沪宁沿江高铁的新建车站均按照综合交通体的理念进行设计,车站风格的建设与地方规划建筑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站城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站房设计理念充分融入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地域文化及高铁文化特色,既是承担铁路站房疏解旅客的作用,又是地方文化的展览厅,一站一景,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沪宁沿江高铁起自南京南站,经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至太仓站,通过沪苏通铁路接入上海铁路枢纽,线路全长27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南京南、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8座车站,其中南京南、张家港、常熟、太仓站为既有车站,句容、金坛、武进、江阴站为新建车站。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