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人退猴进” 和谐共生

得益于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栖息在贵州省沿河县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如同名著《西游记》里盘踞花果山的猴群一样,过着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

贵州沿河:“人退猴进” 和谐共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7-14 11: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得益于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栖息在贵州省沿河县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如同名著《西游记》里盘踞花果山的猴群一样,过着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人猴和谐共生的场景并非一朝一夕促成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村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向山要地,导致黑叶猴领地不断收缩。食物不够的黑叶猴时常偷食村民地里的庄稼,甚至闯入农户家偷吃粮食。为了保住口粮,村民不得不驱赶、恐吓黑叶猴,导致黑叶猴的生存受到威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黄土镇快递超市老板李永发,曾住在深山老林与黑叶猴“争食”几十年。据李永发介绍,他之前住黄土镇雪花村,地处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度苦恼于黑叶候下山偷食玉米,李永发就曾随父辈安兽夹、生火堆驱赶黑叶猴。

1987年,麻阳河保护区始建立,人们在保护区内发现有黑叶猴的踪迹。于是保护区工作人员迅速展开工作,对村民进行教育,提高其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补偿保护区村民遭受的经济损失,人们与黑叶猴的相处才逐渐开始融洽。

“如今大山深处的乡亲越来越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主动为黑叶猴腾地,也为自家换来了更好更广的生存发展空间。”2018年,李永发家成为第一批搬迁户。

2018年,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同当地政府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两大工程,整体搬迁保护区内原住居民4630人。部分搬迁到到铜仁市碧江区灯塔工业区,以及其他工厂附近社区,方便群众就地就业,也有部分村民搬迁到附近村寨的新建社区。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安康表示,实施移民搬迁后,保护区在居民原有的耕地上栽种果树,特别是黑叶猴喜爱的桃树、李树和梨树,并给予村民林地补偿。

“我们加强了针对黑叶猴的科普教育、观察和研究,建立了五级林长、河长制,全面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目前,保护区共有51位护林员在不同区域进行巡逻,对森林资源破坏、群众狩猎等行为进行制止。另设专职防护队,每月进行三天集中巡护,主要是在洞穴附近统计黑叶猴种群数量,区域内物种变化等。”吴安康补充道。

据“铜仁日报”报道,通过采取人工定点投食、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区内野生黑叶猴数量逐年增加,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从1987年的395只增加到目前的763只。

近期,吴安康正在规划建设研学教育实验区,计划在大河坝区域修建5公里长的科普教育馆,为中小学生制定保护区内的科普教育研学游项目,带领学生体验当地生态。学生可以在相距1到2米处观看黑叶猴。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过去,上坝村的主导产业之一——烤烟产业,由于交通不便,煤运不进来,加上当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村民们烘烤烟叶主要靠砍伐树木作为燃料。虽然收入可观,但森林植被破坏较为严重。为了保护森林,2002年上坝村山林归并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村民毛习春表示,“不砍树,也致富。”

2003年,麻沿河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响应国家政策,村民们放弃了优势产业,通过退耕还林、补植造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举措,昔日荒山再次披上绿装。毛习春家100余亩地拿到了48万元的补偿。40多年前,毛习春父亲承包了108亩山地,种植树木。守护了半辈子的青山,如今真成了“金山银山”。

为持续扩绿提质,从根本上筑牢生态屏障,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探索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兑现森林生态补偿金,2021年前,该村已累计获得大生态补偿资金近1500万元。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山下村民开发蜂密养殖,在白马山下的桃源组,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区域放置了几百个蜂箱,全村有100余户农民养殖蜜蜂。

说起新生活,李永发感慨万端:“给自己搬家,改貌换颜变居民,为猴腾地,顽皮猴儿天地宽。”(记者 王松松 杨军 编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原文见7月13日,中国日报旗舰版7版配图新闻,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307/13/WS64af4731a31035260b8161bf.html。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