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原创 > 中国日报专稿

系列纪录片《被误解的崛起》第三集《恐慌之源》丨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我们的存在破坏了区域稳定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1-16 16: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推出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其中将中国定义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挑战”,并称“未来十年是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决定性十年”。

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走访南海、腾冲多地,梳理美国近年来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回望中美之间的蜜月情谊,探寻美国构建“中国威胁论”的真正目的。系列纪录片《被误解的崛起》今天播出第三集《恐慌之源》。

1.冲绳冤魂

身为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员,布赖恩·贝莱蒂奇(Brian Berletic)回忆,当他来到冲绳的时候,当地人并不欢迎他们。

在数以百计的美军基地中,冲绳美军基地是特别的一个。距离钓鱼岛只有约400公里的冲绳美军基地,扼中国东海与西太平洋之“咽喉”,驻扎了美军海陆空和海军陆战队四大兵种,大约2万名士兵,占驻日美军数量的三分之二。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我开始真正理解我们是把美国的想法强加在当地人身上。我们的存在并未强化区域的稳定,反而破坏了区域的稳定,这是局势紧张的根源之一。”I stayed there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and I began to really understand that we are imposing American ideas on the local people. Our presence has not strengthened regional stability, but has damaged regional stability, which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tension.

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名义,美国共在冲绳建造了三十多个军事设施,但事实上,美军的存在并没有让冲绳人感到更安全。美国士兵在当地犯下了诸如强奸、谋杀、袭击等罪行,并因此臭名昭著。在当地居民看来,冲绳成为了一个牺牲品。

如果美军基地的存在并未强化地区稳定,美国会出于何种目的作出如今的布置呢?对此,冲绳活动家、作家魏孝昌分析道:

“美国试图让中国看起来更像敌人,以便继续促进美国帝国主义和美国霸权的发展。因此,他们一直宣称他们需要在冲绳建立军事基地,甚至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都需要建立军事基地。”The United States is trying to make China look more like an enemy, so as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imperialism and American hegemony. Therefore, they have always claimed that they need to establish military bases in Okinawa, even in the whol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美国通过宣称“担心中国增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能力和军事存在”,渲染中国对其甚至世界的威胁,就能不断增加地区军事预算。2022年,美国政府公布2023财年国防预算突破800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继续增长。反观中国,尽管经济总量已经相当于美国的70%,拥有体量比美国更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但是中国去年国防预算仅1.4万亿人民币,约合美元2000亿左右——这甚至不到美国三分之一的军费数额。

2.南海作战

为探明军事的具体动向,起底工作室来到紧张局势不断上升的中国南海,向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了解真实的现况。

在旖旎悠然的热带海浪之下,实有暗流涌动。美国大型侦察机在南海上空进行上千次近距离间谍飞行。院长吴士存指出:

美国2021在中国南海地区前后派出12次航母打击群和两栖戒备群,11次攻击性核潜艇,22次大型战略轰炸机,并进行了95次军事演习。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12 US carrier strike groups and amphibious ready groups, 11 nuclear-powered attack submarines, 22 large strategic bombers and 95 military exerci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21.

吴士存院长带领起底工作室查看兰德·麦克纳利公司1992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其中,“南沙群岛”被标记为“Nansha Island (China)”,直译过来即“中国的南沙群岛”;此外,当时地图上还明确标注南海诸岛归广东省管辖。近年来,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活动和军事存在正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中国周边地区,目的是美国为了维系自身的霸权。

然而美国前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Daniel Russell)并不认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他表示:“尽管美军实力强大,但没有国家会真正认为美国可能会使用其军事力量来夺取领土,美国是在利用其军事力量来维护国际安全和稳定,这在亚洲更是如此。”

3.恐慌之源

回看历史,中美关系曾与现在十分不同。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时期,当时的两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明确写道: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伙伴和崛起的大国。

二战时期,美国还曾派遣飞行员和士兵来到中国对抗日本侵略者。八十多年来,这些勇敢的飞行员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飞虎队也成为了中美人民友谊的代名词。他们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让中国老百姓铭记于心。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sent pilots and soldiers to China to resist Japan together. 80 years later, those brave pilots are remembered as the legendary Flying Tigers. These brave pilots have left many legends, and the Flying Tigers have become a token of  the friendship between our two peoples. The memories of the US and China together driving out the Japanese invaders has stood the test of time.

中国人民说:“这些飞机头上画着一张鲨鱼嘴,像老虎在空中飞翔一样。”美国和中国是好朋友,共同击退日本侵略者的记忆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Stapleton Roy)对于两国关系的变化也甚为感慨:“我在中国生活的时期经历了两国共同对抗日本的同盟国时期,也经历了两国在朝鲜战场上相互厮杀的敌对时期,还经历了在关系改善之后的合作时期。而现在我们又再一次进入了两国之间敌意不断增加的时期。”

导演手记

今天,三集纪录片《被误解的崛起》(The Myth of the China Threat )正式收官。

无论中国是否被视为威胁,这种论调催生的后果是真切存在的。失望的中国留学生们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谋划其他出路;义乌的商户们为中美贸易正不懈努力,期盼能重见繁荣;冲绳的民众饱受美军的日常滋扰和折磨。

中国和美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如果摩擦不可避免,那我们应当首先防止冲突对抗演变成更危险的局面。

问题的解决之道来自于中美人民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共同追求民主和平等,我们共同追求繁荣和富裕,我们彼此紧密相连。如果中美能够找到办法消弭分歧,开启破冰之旅,那么也一定能再架起沟通的桥梁,共谱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

出品人 曲莹璞

总监制 王浩 孙尚武

监制 柯荣谊

美国统筹 纪涛 常君

统筹 何娜

制片人 黄恬恬 张少伟

记者 孟哲 徐潘依如 马振寰 张旻璐

运营宣发 周星佐 侯俊杰 商桢 高亚美 张欣然 苑庆攀

研究支持 国际传播发展研究中心 沈斌 张睿 刘亚奇

编导 林宸西 温曼琪 黄士承 张睿思

棚拍导演 王姿懿

棚拍美术 兰丹青

文稿撰写 徐潘依如 欧文

摄影 董浩 叶晓林 林鹏 杜禹甫 裴亚雷 陈利鹏

剪辑 温曼琪 黄士承 张睿思 徐金鹏

动画包装 徐金鹏 辛时雨

音编 张托夫

执行制片 张雅娟 宋乐曼

视觉设计 温曼琪 史宇峰

总务 孙誉荧

实习生 万星月 王一多 程镜睿 谭之湄 刘艳婷 乐亿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承制

联合制作

中国日报美国分社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鸣谢

义乌市委宣传部

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腾冲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胡晓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