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养老诈骗偷走晚年幸福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养老诈骗“套路”及其危害。治理涉老诈骗不仅是法治问题,更是所有人都关心的社会问题,关键是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养老为老服务,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氛围,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才能最大程度挤压“行骗空间”。

莫让养老诈骗偷走晚年幸福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2-08-28 14: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养老诈骗“套路”及其危害。治理涉老诈骗不仅是法治问题,更是所有人都关心的社会问题,关键是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养老为老服务,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氛围,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才能最大程度挤压“行骗空间”。

以“养老”为名实施诈骗为何屡屡得逞?这有老年人法律知识不够、贪图小利、精神空虚等主观原因,但也反映了老年人投资理财、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需求。据了解,目前涉老诈骗案的受害者大部分在65岁至8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不少老年人有一定积蓄,又比较注重养生,更容易成为被骗的对象。

典型案例揭露的养老诈骗“套路”包括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换个角度看,对老年人来说,凡此种种“套路”宣称的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对于老年人来说,子女一般都忙于工作,缺少陪伴。诈骗分子往往采取情感攻势,容易得手。

如何避免上当受骗?一方面,老年人要根据自身实际,“有所为”,可更多参与融入社会。日前上线的中国老年人才网给想发挥余热、有所作为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机会。从国家层面看,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另一方面,要“有所不为”,老年人要谨慎投资,对于高额返利项目,要保持警惕。正如典型案例提示,投资“养老项目”时要“三看一抵制”:看“养老项目”是否有登记、备案,看“养老项目”是否真实合法,看“养老项目”收益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抵制高利诱惑,拒绝非法集资,捂紧“钱袋子”。

典型案例暴露出行业短板、监管漏洞和风险隐患。例如,一些“养老项目”监管还存在滞后,犯罪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等幌子,诱骗老年人投资,骗取钱财。相关部门要规范养老服务行业准入,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养老钱是幸福晚年的保障。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真正关心老年人所需,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协调发挥好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支柱”作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另一方面,要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多措并举帮助老年人守好“钱袋子”。(李万祥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