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生活:立夏了,吃什么?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5-06 12:55
2022-05-06 12: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宣告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

【立夏·三候】

第一候蝼蝈鸣。"蝼蝈"据说是一种色褐黑的蛙。

第二候蚯蚓出。蚯蚓长吟于地下,感受夏日的暑气,纷纷钻出土。

第三候王瓜生。王瓜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熟呈现赤色,鸦喜食之,故称老鸦瓜。

【立夏·习俗】

民间立夏有“斗蛋”的游戏。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再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立夏还有个了不得的习俗,就是称人。民间传言中,立夏称重,就不怕夏季炎热,人渐消瘦。

*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据说起源于三国时代,诸葛亮把刘备之子阿斗交付吴孙夫人抚养。时值立夏,孙夫人当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看增加多少,再写信汇报诸葛亮。

【立夏·食俗】

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安度炎夏的愿望。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吃“立夏饭”。

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

浙东农村吃“七家粥”,即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苏州“立夏见三新”: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闽南立夏吃虾面,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立夏·食令】

那么,在炎暑降临的立夏,到底应该怎么吃呢?古医书主张:夏天饮食要减苦增辛

*减苦增辛指适当减少苦味食物,相对增加辛味食物。此“辛”指的非辛辣刺激之物,蔬菜中的生姜、葱、大蒜、芥菜、香菜、油菜、白萝卜等,都是辛味。

但总体而言,夏季的饮食原则,应偏清淡,多进稀食,同时,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

*补充维生素,可多吃些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桃、李等新鲜果蔬;

*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香菇、果蔬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

*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富含优质蛋白。

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天?本来生活贴心准备了一份懒人快手食谱,一日三餐,帮你轻松度过初夏。

晨:蔬菜糙米粥

食材:糙米、西蓝花、胡萝卜

做法:1、糙米泡上一晚上,西蓝花、胡萝卜切丁;2、糙米冷水下锅,煮约30分钟;3、煮开后放入蔬菜丁,继续煮30分钟,收一下水即可。

晨:洋葱鸡蛋饼

食材:洋葱、鸡蛋、小葱、食用油、食盐

做法:1、洋葱切丁,鸡蛋打成蛋液,小葱切丁,加适量盐;2、所有材料混合;3、平底锅倒入少许油,加入混合材料,两面煎至金黄即可。

午:枸杞南瓜糖水

食材:枸杞、南瓜、冰糖

做法:1、南瓜洗净,去皮,切小块;2、锅里放水,入南瓜,大火烧开转小火,煮至南瓜烂熟即可;3、起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和冰糖,关火后凉透让放入冰糖冰镇。

午:鸡脯木耳

食材:鸡脯、辣椒、木耳、盐、生粉、鸡精

做法:1、鸡脯加少许盐和生粉,先滑熟待用;2、锅里余油下辣椒和木耳一起翻炒;3、加盐,拌入鸡脯,撒鸡精调味出锅即可。

晚:鱼腥草拌莴笋

食材:鱼腥草、莴笋、葱姜蒜、酱油、味精、醋、香油

做法:1、鱼腥草洗净切段,用沸水焯后捞出,加食盐搅拌腌渍待用;2、莴笋削皮去叶,切成1寸长粗丝,用盐腌渍沥水待用;3、葱花、姜末、蒜末待用;4、将莴笋丝、鱼腥草放在盘内,加入酱油、味精、醋、葱花、姜末、蒜米搅拌均匀,淋上香油即成。

晚:丝瓜蒸虾

食材:丝瓜、虾仁、蒜、食用油、生抽、糖

做法:1、 丝瓜去皮切段,蒜切末,虾去虾线,虾仁置于丝瓜上,摆盘待用;2、烧开水备用,另一锅下油放蒜末炒香,加入生抽及糖调味,而后均匀铺于丝瓜和虾仁上;3、讲盘子放在烧开水的锅内,蒸8分钟左右即可。

*以上食材,本来生活有售

1

除了饮食,精神的调养也很重要哦!一起心情愉悦、清清爽爽地迎接夏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