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聚焦】贵州闯新路: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

作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贵州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农特产品,外贸发展运量潜力巨大。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是贵州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增强发展动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眼聚焦】贵州闯新路: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

来源:天眼新闻 2022-02-28 17: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时,对贵州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赋予贵州的重大使命。

2022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重磅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以下简称国发〔2022〕2号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方面大力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实现新目标新定位,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W020220226503433850447.jpg

2021年12月29日,载着平坝大米的专车从贵州恒昌米业有限公司出发,直奔广州市场。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创造了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既是对贵州西部大开发以来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闯新路”,关键在“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是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主攻方向和具体抓手。抢抓战略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在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上积极探索经验,为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提供坚实支撑。

闯新路: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闯新路”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以实际行动真正闯出一条新路。

W020220226503434352284.jpg

  在长顺市神谷泉景区,游客乘坐小火车观赏粉黛草。

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这是国发〔2022〕2号文件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明确的战略定位。

围绕“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贵州将从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等七个方面大胆探索,以敢闯敢干的姿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一条新路。

促进转型升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努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贵州将通过关键技术、拳头产品、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四个培育”,在结构调优、总量做大、龙头建强、股权化债等方面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预计到2025年,通过科技创新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贡献2000亿元增量、力争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1万亿元,加强区域互动科技创新合作,以敢闯敢干的姿态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等领域潜心钻研、大胆探索,把科技成果写在贵州大地上、产品里。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省教育系统将切实“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提升教育水平,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增速保持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富,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2035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闯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

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村民们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甜头。村里引进苗西南水业,将当地优质水资源做成矿泉水远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辐射带动3000人就业。

W020220226503434236847.jpg

  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水资源丰富。

鲤鱼村村民梁从敏说,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从没想过水能卖成钱,自从水厂建起来后,每月在这里上班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彻底摆脱了过去传统种养殖模式,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8年前,看中绥阳县优美的自然风光,江苏银河投资集团在此投资打造了“十二背后”景区,把老旧房屋改造成极具当地特色的乡村民宿,为100多户农户带来就业机会。

村民赵友会正是受益者之一。她把房屋流转给景区开发,并在景区务工,不仅成为“十二背后”景区双河客栈度假村的客房部主管,随着收入提高,如今还把孩子全部送到县城读书。

贵州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在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数据最有说服力:综合实力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勇闯新路,各项环保指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省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

成绩的背后,是贵州围绕“大保护”,着力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构建严密的生态责任体系。

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美丽的红枫河畔,不仅为游人编织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还是全国首个环保法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的诞生地,成为全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起点。

作为设立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法庭的省份,近年来,贵州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归口审理,用司法护卫全省生态环境安全。

数据显示,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贵州三级法院共受理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14106件,审结10589件。

同时,贵州不断增强守护绿水青山的制度力量,用制度筑牢绿色发展屏障。近年来,先后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绿色屏障建设、生态评价考核、生态产业发展、司法保障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率先”,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

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去年3月,贵州制定出台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对在自然保护地内进行非法开矿、修路、筑坝、建设等,以及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违规排放污染物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27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行举报奖励,查证属实后最高可获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科技之力守护全省绿水青山。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贵州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每隔半月,贵州省水库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李秋华就要到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情况,确保贵阳市民饮水安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贵阳市“两湖一库”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上百万居民饮水安全。李秋华团队针对贵州水华实际,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找到藻类群落的演变规律、机理与调控技术,在贵州多座水库应用效果显著,有效地抑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有效保障了全省供水安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优良生态环境已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立足“十四五”,贵州将继续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发展,守护好优良生态环境,“闯”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1月7日,一列满载发动机、显示屏等货物的贵州直发中欧班列从贵阳市都拉营火车站出发,驶向莫斯科别雷拉斯克,这是贵州今年首次发出的中欧班列。

W020220226503433535209.png

2021年11月18日,贵州首次整列发出中欧班列,标志着贵州开行中欧班列实现零的突破。

作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贵州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农特产品,外贸发展运量潜力巨大。

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贵州要想将货物运送到中欧国家,多以零散搭乘方式借力重庆“渝新欧”、成都“蓉欧快线”、西安“长安号”等班列,存在定仓贵、定仓难,运输成本高、等待时间长等问题。

为打破发展困局,贵州加快步伐融入“一带一路”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中欧(中亚)班列运行。2021年11月18日,一列满载有50个大柜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都拉营火车站驶出,标志着贵州开行中欧班列实现“零突破”,开启全省对外贸易新大门。

在越南前江省新福县龙江工业园,贵州轮胎公司建设的首条年产12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自去年4月成功下线以来,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

这是贵州轮胎“双基地、全球化”发展战略迈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通过“海外生产、海外销售”模式,进一步提升贵州轮胎在全球轮胎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2021年12月29日,十辆载有安顺市平坝区生产的大米、面条、牛肉干等产品的专车从平坝出发,直奔广州市场。

去年以来,平坝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不断提高平坝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数据显示,截止去年11月底,以平坝蔬菜、大米、牛肉干等为主的农特产品成功在东部市场销售1.2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512人增收。

“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贵州“智造”海外布局。近年来,贵州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抓手,不断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朋友圈”,推动一批优秀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分工,让贵州无数优质农产品走俏国内国际市场,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是贵州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增强发展动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过去一年来,贵州积极抢抓国家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历史机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在开放产业、通道、平台、环境、人才上谋求新突破。

在此背景下,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贵州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和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同时,贵州提出到2025年,开放型经济实现“一达到、三翻番”,即:净出口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确保1600亿元、力争20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超过8亿美元,跨境电商超过10亿美元,实现三个翻番,开发区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市场主体实力明显增强,开放环境明显优化,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外贸作为当前全省大开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月1日,《贵州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贵州用法治保障在黔华侨合法权益,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来黔投资创业,加快推进贵州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华侨及侨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末全省外商投资企业3169户,侨资企业(含港澳)占80%以上。华侨华人在推进贵州对外开放、发展外资经济以及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宣传多彩贵州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贵州外资经济的基本支撑。

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贵州正抢抓机遇,高质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用“大开发”格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活力,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行稳致远

在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车间,装料、出料等生产流程在机器人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再过不久,这些刚出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将被送往宁德时代、微宏动力等电池生产企业。

W020220226503433964271.png

  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作为一家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振华义龙公司自2017年建成投产以来,凭着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很快挤进国内知名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链,为贵州锂电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黎平县永从镇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企业带动、合作社传动、农户联动抓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使产业逐步呈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征程上迈出了一大步。

去年以来,贵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摆在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全局位置,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根本转变,加速破解全省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础。一年来,贵州紧紧扭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奋力推动工业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链条、项目建设、平台支撑等方面实现大突破,全省工业发展呈现增速明显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发展贡献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

特别是在企业培育方面,36户中小企业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航宇科技、振华新材料等2户企业成功上市,贵州工业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加有力的工业支撑。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城镇体系做支撑。一年来,贵州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和投资消费的主要载体,启动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宜居县城建设行动、城市更新行动,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背街小巷“三改”专项行动,推动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品质、城镇经济水平、城市治理能力和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

在贵州省湄潭县竹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者通过智能基地实时监控画面,全程掌控基地从播种育苗、犁田插秧、有机生物防控、人工除草等一切动态,实时监管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品质。

农业现代化,产业市场化。一年来,贵州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方向,不断建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在长顺市神泉谷景区,每到旅游旺季,当地村民王红英便格外忙碌,她在景区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和民宿,靠着优美的风景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好。

立足特色资源,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一年来,贵州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积极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丰富业态类型、培育经营主体、夯实基础设施,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全省旅游大提质。

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列,为贵州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打下良好基础、注入强大信心。国发〔2022〕2号文件要求,贵州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

立足新发展阶段,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必须要更加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稳定经济发展势头、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取得更大实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编辑 刘诗雅 杨韬

编审 王璐瑶

(袁航)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