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息县沙土地里种出丰收田 红薯地挖出“金坨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2-01 16:1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2-01 16: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初冬时节,落英缤纷。清洗、打浆、滤渣……12月1日上午,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东岳镇石菜园村的产业扶贫车间内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村民贾守堂正在进行红薯加工坊忙碌着。

村民贾守堂已经连续两年种红薯了。今年他又流转了2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红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除了采挖机械和运输车辆,还请了40多人下地帮忙。红薯亩产600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7毛钱左右。今年毛收入至少80万元。”聊起收成,贾守堂脸上放着红光。

东岳镇像贾守堂这样的种植大户,已有数十人,全镇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镇里还建起了红薯研发培训交易中心,建有1万平方米的保鲜窖、200亩的育苗大棚和3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脱毒实验室,以及1条粉丝加工线、1条红薯自动分拣线,购买了11台大型配套生产机械。

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息县免费为群众培训红薯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红薯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红薯成熟后统一收购,数万群众通过红薯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边红薯地挖出“金坨坨”,那边小麦田里披上“绿纱衣”。在项店镇李楼村的万亩优质有机弱筋小麦种植基地内,今秋种下的小麦已经出苗。派驻基地的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潘兹亮,正在田间查看苗情。

千里淮河穿境而过,让息县沃野千里,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之美誉。息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20亿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这里出产的优质弱筋小麦,更是闻名遐迩,市场上供不应求。

几年前,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公司与茅台集团签订协议,在这里建设优质有机弱筋小麦生产基地6万亩,采取订单农业生产优质酿酒专用麦,让淮畔小麦变成了“金种子”。

“丰富的农业资源是息县最显著的竞争优势,把握全国主食产业化发展机遇,聚焦主食产业是我县产业发展的最优选择。”息县人民政府代县长管保臣说道。近年来,息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力打造国人的“生态主食厨房”,优质弱筋小麦、优质稻米、优质红薯、“稻渔共作”面积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有机小麦)示范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万余亩,2020年成功创建5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小麦、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6.5%、85.9%。

“作为全省重点发展县,息县将自觉肩负起确保粮食安全重任,解决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紧盯稳产和提质两个目标,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做大做强优质弱筋小麦、优质稻米、特色红薯等主导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奋力实现‘两个更好’。”息县县委书记汪明君坚定地说。

(图片由息县县委宣传部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