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烟溪行”小分队调研黑井古镇盐文化
8月14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烟溪行”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的黑井古镇进行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盐文化,探访制盐基地,调查“旅游引导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黑井古镇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外来信息的冲击和启发下,该镇以铁路为媒介,沿线路广泛传播、营销古镇盐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年旅游创收1100万元,实现了古镇经济的二次创业。从2003年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小枣种植以来,古镇周边区域农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正在日益显现。因为煮盐,黑井古镇上空永远漂浮着一层烟雾,四季无霜、春夏无虫,因此黑井古镇又被人称作烟溪。由于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目的在于探访调研黑井古镇,故小队名称为“烟溪行”。我们小分队采用实地走访调研的方式探寻黑井古镇盐文化,考察真实的黑井古镇盐文化情况,实地了解商铺经营、景区开发等情况,并与当地居委会等政府机关进行实时沟通,及时快速的获取所需信息,进行整合,以期得到促进黑井古镇乡村振兴的更多措施。
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我们认为黑井古镇有以下优势。
首先,就目前来看,黑井古镇景区内道路已由投资公司运用当地特产红砂石进行装扮,在不破坏明清建筑群的条件下对当地建筑物进行了统一的改造,景区内环境良好。并且当地政府对于该旅游区进行了高度重视,预计投入十亿元打造该景区。
其次在交通方面,进入古镇道路为柏油路 预计建设直达高速公路,并且该高速路连接昆明到大理的高速,使得游客引流问题得到解决。在引流问题上,禄丰县目前正在打造文化旅游强县,黑井古镇因其独特的盐文化成为其中重要一环。目前采取的政策是以点连线,即将禄丰县的特色景点互相连接统一宣传,禄丰县的这一政策加大了黑井古镇的宣传力度。黑井古镇拥有昆明至蒙自的扶贫火车停靠。每日一来一回可以增长其游客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支持方面,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在注重农业发展。黑井古镇将每周日定为赶集市日,该天政府禁止景区内的餐饮业营业,这保证了游客能够不经过二手商从农民手中买到当地特产,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防止当地农业经济体制被破坏。走访中,当地武家大院建筑的别出心裁以及特殊的制盐方式较有吸引力。小镇也古香古色,虽然引入现代科技,但是也保留了手写板报,当地人民较为纯朴。村落的人来古镇的赶集方式为坐马车。驭马技术高超。成昆铁路的拍照点也经过改造,是一个适合拍照的地方。
最后就是民族特色,黑井古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古镇的古建筑保护比较完善,居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习俗,民风淳朴,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1995年被省政府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9月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入选“云南十大名镇”,2012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3年获得“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2016年被评选为全国第四批宜居小镇,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和省级卫生乡镇。下辖9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寨,126个村民小组,有4597户18313人,其中汉族占61%;彝族占25.7%;回族占12.4%;苗族占0.7%;其他少数民族占0.2%。
但黑井古镇也存在以下劣势。
首先,红砂石装扮让人眼前一亮,景区道路也因此改善,但红砂石易于风化,可能后期需要政府再投入。但有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即禁止车辆进入景区,每年招工定时维护,给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以及提高工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红砂石损坏及景区交通拥堵问题,而且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岗位机会,实现乡村振兴。
其次,当地山泉水仍为卤水,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导致当地山体易滑坡。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卤水丰富,是否可以将制盐作为一个点,而不是荒废盐井,即让晒盐篷依旧学一样运作,还原古人制盐过程会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由于黑井古镇的知名度不高,当地文创产品难以通过互联网售卖。对此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初期,通过“盐”文创产品将黑井古镇推广到大众面前,后期大力挖掘特色农产品,比如将石榴花、攀枝花、棠梨花以及其它可食用的花加工制作成鲜花酒、鲜花点心等特色食品;将梨、黑井石榴、金丝小枣和一些本地的水果制作成水果酒、水果饮料、水果点心、水果罐头等,以及开发其药用价值制作成药品、保健品等。创办出更多具有黑井古镇的特色文创产品,扩大文创产品种类及规模,从而获得更多收入,为村民分配红利。同时文创产品的基础材料大多来自于个体农户,扩大文创产品的规模可以帮助增加农户收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向当地景区工作人员咨询了为何黑井古镇的制盐业逐渐萧条的问题,景区工作人员回答道:“黑井采用古法制盐法。卤水的开采运输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制盐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柴火,使得古法制盐的成本较高。古时,盐的价格很贵,所以怎么开采都可以赚钱。但现在与之相比的工业化制盐使得盐的价格低廉、干净卫生、高效量产,所以古法制盐就不赚钱了,因此人们渐渐地也不制盐了。”但是,如今的黑井古镇以旅游业为主,古法盐制法可以与当地沉浸式旅游相融合,让游客体验黑井古镇盐文化的内在魅力,增加客流量以增加当地旅游收入。同时我们也向当地管理人员询问了黑井古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说:“本地经济发展靠的还是旅游业。农业的话,本地大部分自产自销,像黑井石榴、金丝小枣什么的也是做了包装,但是没有门路销售出去。种梨的话还好一点,梨醋也是这里的特色产品,本身原材料就是梨。”“如何让黑井古镇产品走出去”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我们旨在初期,通过“盐”文创产品将黑井古镇推广到大众面前,后期大力挖掘特色农产品,创办出更多具有黑井古镇的特色文创产品,扩大文创产品种类及规模,从而获得更多收入,为村民分配红利。
对于黑井古镇如今存在的问题,我们小组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采取有效措施做大做強旅游业,带动农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古镇旅游业的知名度。当地政府应拓宽古镇旅游的宣传渠道,除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大屏幕等进行宣传外,还可利用网络“快捷,便利、覆盖面广”的优势,在省内外知名网站上开设黑井古镇旅游专栏,或召开旅发大会等向外界推介古镇旅游,让更多公众了解它,吸引更多游客。
二是需要丰富古镇的旅游项目。利用古镇特有的黑井盐,开发以盐浴养生休闲保健为主题的旅游综合康体项目;利用黑井古镇是国家AAA级风景区的优势,以及古镇优美的生态环境,开发出一些新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点,把农业生态旅游和古镇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实行连点、连线、连片经营。
三是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开发与古镇文化旅游配套的农业生产和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旅农结合的旅游项目。
四是大力挖掘特色农产品,将其打造成特色旅游商品。比如将石榴花、攀枝花、棠梨花以及其它可食用的花加工制作成鲜花酒、鲜花点心等特色食品;将梨、黑井石榴、金丝小枣和一些本地的水果制作成水果酒、水果饮料、水果点心、水果罐头等,以及开发其药用价值制作成药品、保健品等;将黑井盐加工制作成浴足盐、沐浴霜、牙膏等。
五是开发古镇文化旅游商品。例如以本地著名的古建筑物为原型,打造成木制、雕刻等旅游纪念品,或者将图案印制成旅游纪念册。
六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如民族歌舞表演、民俗生活体验(包括婚礼、节目、民俗体育)等。
只有知名度提高了,旅游项目增多了,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了,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的增多,对以农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的需求量会随之增大,就能带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游客对餐饮业的需求也会增加,又能刺激农副产品的生产,从而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副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黑井古镇尚未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加快土地的轮转,使土地能够集中经营,促进农产品生产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产品大规模的连片生产能为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的开发创造条件,农产品产业化生产能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为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保障。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农业生产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前提下,结合旅游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比例,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比重。深入挖掘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更多、更好的特色农产品,以满足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之需。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也为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条件。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特色农产品向特色旅游商品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既能满足游客对特色旅游产品的需求,又能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园为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增加居民个人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四是大力发展既能服务于旅游业又能推动农业发展的涉农商业和服务业,比如开办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零售市场、农产品加工体验馆、地方特色风味餐馆、农家乐等。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旅农融合发展中的职能
政府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游客需求与当地实际,做好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并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在组织领导、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予保障。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双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双方的矛盾纠纷,使双方能协调一致的运作,实现共同发展。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作,做到信息共享,互相支持,同舟共济,才能实现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达到双赢。
长久以来,传统思想让黑井古镇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的作用。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文创产品把“好酒”搬到了巷子口,如何把酒做到更醇更香,得到市场的认可,需要放长眼光,不能图一时之快,怀解一时之困的心态,应扎实产品质量和产业链建设,积极引导更多企业融合到农村的旅游建设生产中,并不断打通旅游文创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痛点,做强地方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保证旅游产品上行之路畅通长远,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