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陕西关中地区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切实提升乡村振兴新阶段农村群众住房安全获得感、幸福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受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积极动员组织60名师生分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咸阳市武功县等15个村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农房勘测与抗震加固改造专项实践,为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农房抗震改造工作新路子贡献出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一堂思政大课:让天下老百姓都住上安全的房屋
“土木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非常强的学科,同学们要搞清楚我们学习这个专业是为了什么?服务于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在本次实践中找到答案。”实践团专家顾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房建设技术指导专家组召集人周铁钢教授在实践团技术工作会议上向同学们提出了实践要求。
两周多时间里,实践团师生深入蓝田县清峪村、石船沟村、武功县新小村等15个村庄,与当地村干部、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就当地农房分布、道路状况、房屋建筑外观、平面布局、结构形式、抗震构造措施等开展了详尽的测绘记录,完成农房数据测量1702户,手绘房屋结构图、平面图3000余张,完成抗震加固改造设计方案100余户,拍摄整理农房影像资料数万张,形成调研报告4份,实践日志10期,为后续关中地区农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加固积累了详实的资料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结合农房抗震加固改造规范,依托周铁钢教授、邓明科教授、董振平教授学科智力支撑,为每一户农房“精准把脉”开具“药方”,研习传统民居智慧,调研村民所需所求,召开“板凳会”为村民们宣讲国家惠民政策解答群众疑惑,切身领悟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现实呼唤,体悟了专业技术扎根实践、服务人民的深刻价值内涵:让天下老百姓都住上安全的房屋就是土木学人的报国之志。
实践团成员现场勘测房屋与方案商讨
师生团队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贯党中央实行的农房抗震加固好政策
一场初心探寻:学史力行念党恩,矢志不渝跟党走
“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背后,是一个政党赓续百年不变的赤子之心,我想我现在比任何时刻都更加懂得我们的党,明确自身肩上的使命。”在实践团临时团支部工作总结会议上,预备党员、实践团团长彭超群同学向组织汇报到。为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团员的先锋作用,实践团成立了以辅导员为支部书记的临时团支部,在开展工程勘测的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工作。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张成中、副书记任建国,团委书记潘登出席出征仪式并对实践团师生做出“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做贡献”总动员。实践团扎根乡村一线,深入走访记录了当地村支部、村委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拜访了当地“光荣在党50周周年”老党员,用影像记录致敬模范前辈。
在葛牌镇石船沟村,住建部农房建设专家组成员受邀莅临指导工作,并会同实践团师生一同学习红二十五军的光荣历史,一同讨论我国农房建筑发展的历史变迁。与此同时,实践团发起成立了陕西区域“红色资源挖掘”的实践号召,感召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返回家乡、学习党史的队伍之中。后期,实践团将会集中整理印制《陕西区域红色资源故事寻访集》,成立大学生宣讲团,结合乡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为更多年轻人讲好党的奋斗故事。
实践团成员走访当地老党员、老模范
一次意志修炼:在“过五关”中砥砺成长成才
“对于大多数在城里生活的孩子而言,本次社会实践可以说是一场‘变形记’,同学们可以真正走进乡村,在‘过五关’中检视自我。”实践团指导教师綦玥如是说。在为期14天的实践工作中,服务团成员不仅要顶住巨大的工作量压力,克服变化莫测的气候变化,还需要适应饮食、体能等多方面挑战。面对艰苦朴素的工作条件,全体成员不怕苦不言弃,积极为乡村建设做贡献。为保证任务按时完成,全体成员每日工作十余小时,爬上爬下楼梯数十次,最终顺利完成农房勘测工作任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实践团成员驻村的几天中,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实践团驻村一整天,好事做了一箩筐”是当地村支书对实践团高度“写实”的称赞。
实践团师生为当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实践团师生会师合影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假期中实践团师生将青春汗水洒在乡村大地,将青春智慧融入民居改造,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西安建大土木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