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千里骑行兑现承诺,新东方在线提醒家长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6-03 16:11
2021-06-03 16: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一段父亲骑行2000公里看望女儿的新闻上了热搜。据报道,6年前这位父亲曾和女儿约定过“好好学习,以后我骑车去看你”。为兑现这句诺言,这位父亲毅然花费13天时间,骑行2085公里抵达了女儿就读的学校。

如果家长轻易许下“空头支票”却不兑现承诺,很容易透支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任,疏远孩子,甚至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新东方在线老师提醒,答应孩子的事情就应该做到,这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在家长许下承诺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定原则,答应孩子合理的要求

部分家长之所以没有在最后践行自己的诺言,就是因为在承诺之初,明知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很难满足,但为了让孩子按家长的意愿行事或者出于激励孩子等其他原因,只能硬着头皮或“不走心”的随口应承下来。

等到孩子达到了家长的要求或者取得了预设成绩后,父母却因为无法满足就不得不“敷衍了事”,然后寄希望于“孩子还小,过段时间就忘了”。新东方在线老师提醒,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一次次承诺最后都流于形式,那么不仅会辜负孩子的信任,还可能给孩子树立不好的行为导向。因此,家长们在做出承诺之前一定要坚定原则,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应该只答应孩子合理的要求,只约定自己能够达成的事情。

二、正确引导,避免用“利诱”代替承诺

很多时候家长们向孩子做出承诺都是出于激励的目的,为了激发孩子努力上进或者好好学习等。新东方在线老师提醒,越是这个时候,家长们越应该审视自己所做的承诺是否科学、合理。比如,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有所长进,有时候父母们或作出“如果你期末考的好,我就给你买……”。

虽然最终孩子可能达到了父母的预期,家长们也兑现了事前的承诺,但这种以“物质奖励”为媒介的承诺,其实并不科学,偶尔为之还好,长期以往的话可能就变成了一种“诱导”性承诺,不利于孩子内在动力的激发。因此,家长们应该以精神性承诺为主,长远来看这样激励孩子的效果会更好。

三、无法兑现承诺时要及时补救

家长在进行孩子承诺时,可能会在固定的时间或空间上进行约定,比如“下周末陪你去动物园”,却很容易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不能成行。这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向孩子讲清缘由,不要让孩子误以为是父母失信于自己。

此外,如果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没有兑现承诺,那么家长一定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诚恳的征求他们的谅解,并提出补救措施。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看到父母身上的责任担当,也能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言出必行”的行为准则。

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自己做出对应的行为表率,因此想让孩子信守承诺,父母也需要做出榜样。家庭教育中遇到其他问题,可以下载新东方在线APP向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咨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