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妙手唤醒人体康复潜能”---专访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总治疗师长郭京伟

“回春妙手唤醒人体康复潜能”---专访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总治疗师长郭京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1-25 0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又是一个工作日的清晨八点,康复医学科总治疗师长郭京伟准时走进了位于中日友好医院本部D栋二层一间像健身房的大厅。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年患者正躺在治疗床上,等着做治疗。郭京伟拉过凳子坐在床边,用略带北京味的普通话问道:“阿姨,这几天感觉怎么样?”

虽然口罩遮住了他的大半个脸,但没妨碍患者感觉到他温和友善的目光。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副主任治疗师、康复医学科总治疗师长郭京伟

在患者开始讲述自己的病情时,几位二十来岁的年轻实习生也围了过来,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他们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大四的学生,郭京伟是他们的兼职副教授,也是他们的临床带教老师。

在郭京伟开始教这位老年患者如何正确举起胳膊时,又有几位等他治疗的患者走了进来,坐在一边候诊。

很快,这间像健身房的康复科治疗大厅就“热闹”起来。大厅一侧的墙上有一面大镜子,用来帮助患者矫正姿势。镜子里反射着来来往往的患者的身影。有来做康复训练的,也有来做理疗的。有年迈的老人在类似跑步机的机器上慢慢行走,还有被治疗师扶着活动关节的中年患者。偶尔,还能看见年幼的小患者借助学步车一样的助行器,努力往前走着。

功能康复后的老年患者给中日友好医院的康复科赠送书法匾牌“回春妙手唤醒人体康复潜能”

“康复”到底是什么?

谈起“康复科”,郭京伟说,甚至有些医生和护士也不知道康复科在做什么,以为康复就是按摩理疗之类的治疗。

郭京伟告诉记者:“还有很多人误认为康复科就是理疗科,实际上理疗只是康复治疗的一小部分。理疗是指声光电磁热等疗法,例如治疗骨质疏松的治疗仪,就是基于磁疗的原理。”

1996年从上海体育学院康复系毕业后,郭京伟便开始了在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的工作。至今,他已有25年的康复治疗临床工作经验。他擅长的物理治疗领域主要是颈肩腰腿痛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脑卒中偏瘫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康复医学是功能医学,不同于临床其它科室关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康复医学更关注的是疾病造成的功能障碍。它主要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郭京伟解释道。

中日友好医院北区康复中心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的下肢机器人设备

“康复治疗针对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以脑血栓为例,临床科室关注的是脑血栓如何形成,怎么预防,形成之后如何减少对脑功能产生的影响;而康复科是通过功能训练,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肢体、语言、认知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他们的生存质量。虽然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到患病之前的功能水平,但通过康复治疗,使病情较重的患者尽最大可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如吃饭、穿衣、如厕等;病情较轻的患者能从事部分的家务和工作,承担起原有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失语的患者能和家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近年来,康复医学和临床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了,康复治疗已经延伸到了疾病发生后的早期阶段,甚至有些手术的术前阶段康复治疗就已经介入。比如对肺移植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器官移植后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康复治疗还适用于重症患者。例如重症患者在ICU期间,因为制动时间较长,会出现心肺功能下降和肌肉萎缩等。这些问题,通过床旁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康复治疗还可以减少外科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在康复科的协同下,现在,在我们医院做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24小时离床率达到99%以上。以前患者要在病床上躺好几天。”

新冠出院患者同样有进行呼吸康复治疗的必要

2020年2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治疗与患者康复有关情况。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主任谢欲晓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她表示呼吸康复可能会对减轻肺炎的有关症状,提高心肺活动耐力以及改善身心健康状态有利。呼吸康复还有利于帮助患者逐步地恢复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尽管,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学科已经在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但在我国康复依然没有被大众广泛认识和充分了解。

通常,做完某个手术就被认为是治疗结束了。而如何再次开始正常的生活,能够像健康的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个任务常常留给了患者自己去完成。

但缺乏医学背景知识的普通大众,真的能够自己完成这个任务吗?

据郭京伟介绍,2018年一位肱骨近端骨折后,做完骨科内固定术差不多两个月的老年患者来康复科就诊。这位60多岁的患者笃信中国的那句老话“伤筋动骨一百天”,想在家休息两三个月,就能重新抬起胳膊。但患者并不知道怎么按骨科医生的叮嘱去锻炼。因为她一动肩膀就疼。这位患者休息了快两个月,情况未见好转,便来求助康复科。

康复科的治疗团队依据术后康复指南,为这名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运动治疗配合理疗和作业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循序渐进地为其做功能训练。治疗中一方面保护患者手术修复的骨折部位,一方面让相邻的关节得到适当的活动;既缓解疼痛的症状,又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

同时,康复科的医生和治疗师还对这名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指导她恢复期间的各种日常活动,包括如何穿衣等需要用到肩膀和胳膊的动作。并且还对她的焦虑心理进行合理疏导,让患者对恢复功能更加有信心。

郭京伟告诉记者:“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治疗,这名患者的肩关节恢复得比较理想,正常生活没有问题。她对康复也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还专门送了一幅书法牌匾给我们,上面写着‘回春妙手唤醒人体康复潜能’。”

起步晚、发展快

和这位患者最初不知道术后需要康复治疗一样,很多人不知道何谓康复,也不知道康复治疗包含哪些内容。

“但是,和20年前我刚毕业时相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康复这一学科了,”郭京伟说道。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医院就设有理疗科,但直到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才被引入国内。因为康复医学的发展实际上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同发达国家相比,例如日本和美国,中国开始康复这一领域比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康复医学也一天天在蓬勃壮大。

1982年,广州中山医学院(现为中山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各类康复期刊和书籍也随之而生。第二年,卫生部批准成立中国康复医学会,学会的办事机构就设在中日友好医院。

之后,康复学科40多年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于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人才、设置康复医学医疗机构等作了明确规定。1991年7月31日《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颁发。1996年8月29日,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个立法是发展我国老年人康复事业的依据。2011年,原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下发文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康复科,进一步推进了康复事业在国内的发展。

温情友好的康复之路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早在1984年建院时就已经设立了康复科,2011年正式更名为康复医学科。

作为医院康复科发展的见证人之一,郭京伟说:“最初我们只有几个病种的康复治疗,例如常见的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疾病。现在,已经发展到心脏康复(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的康复)、呼吸康复、器官移植后康复、重症康复、外科加速康复和产后康复等。”

他指着康复门诊大厅里一间特殊的房间说道:“这是我们为儿童康复专门装修的房间,墙壁进行了软包处理,既美观,又防止孩子磕碰。”

面对新冠疫情,中日友好医院的康复科也提出了一套针对出院患者的康复治疗试行方案。其中内容包括对呼吸功能障碍、躯体功能障碍、心理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障碍的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致残率,最大程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因为康复治疗需要与患者进行大量的交流,还要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安抚病患的焦虑心理,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生和治疗师的沟通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郭京伟所在的康复门诊,医生和治疗师们对患者大多都是温言软语,门诊大厅的气氛也总是友好和谐的。

“来这里的患者依从性也很高,都能坚持完成治疗。某种程度上,我们科的医患关系在医院是最好的,”郭京伟笑道。

“十四五”规划与康复医学的光明未来

采访中,郭京伟指着自己的几个学生,说道:“他们才是中国康复医学的未来。”

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康复治疗技术的学历教育比20年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亚专业也更加细化,分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教育以本科为主,一部分是医科大学的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四年制康复治疗本科,另一部分是体育大学的运动康复专业,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也有不少院校已经有了硕士点,甚至还有个别博士治疗师毕业。同时,偏远地区和基层对大专层次的人员也有需求。

谈到治疗师的性别比例,郭京伟向记者解释,虽然治疗师职业需要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对体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作为康复治疗师,男女各有优势,女性治疗师不输男性,且更加耐心、细致,在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方面更有优势。

跟着郭京伟一起帮患者做治疗的何佳欣是2020年刚入职康复科的一名年轻女性治疗师。谈起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她说:“康复治疗能够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我觉得康复治疗工作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

何佳欣还说,郭京伟作为老师会全面考虑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认真耐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解答。“患者和学生都很喜欢他。我也想成为郭老师那样被患者信赖的治疗师。”

对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郭京伟乐观地说:“康复治疗关系到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对康复的需求必然会大量增加。”

 

附: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防治的问答

腰疼是一个普遍困扰很多人的问题,轻则腰肌劳损,重则腰椎间盘膨出或者突出。关于如何正确认识腰椎间盘突出以及如何防治,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总治疗师长郭京伟。郭主任在物理治疗颈肩腰腿痛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领域积累了二十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能够帮助病人通过功能训练和物理治疗,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带来的疼痛;并矫正患者的各种不良姿势,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体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率。

Q: 腰椎间盘突出常见于哪个年龄阶段?有年轻化的倾向吗?

A: 从发病率来讲,一般35-55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阶段。因为患这种退行性疾病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和这个年龄阶段相关的。另外,在35岁之后,腰椎间盘的含水量会逐年下降,开始退化。但是从临床看,确实有一部分儿童和年轻人也会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原因很多,比如不恰当的锻炼方式,体育运动中发生的腰部损伤;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吸烟、酗酒、熬夜、长期久坐等;此外,体重超重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因素之一。

Q:这个年龄阶段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首先是长期的不良姿势,比如最常见的“北京瘫”,长时间以这样的姿势窝在沙发里,虽然很舒服,但是会对腰椎造成过大的负荷;其次是遗传等个体因素,例如先天性椎管狭窄和肥胖症;再次是急性诱因,例如运动中发生的腰部损伤和猛然搬起重物等。还有一些高发病率职业,例如大卡车司机、服务员和长期伏案工作者。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也会促进组织退变的加速,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Q:如果年轻时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到老年后会更容易复发吗?

A:这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年轻时可能得过症状非常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到老年后,却并没有明显的症状。

Q:一旦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去医院就诊吗?现在网上有很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视频,患者可以学习这些视频自己锻炼吗,比如吊单杠?

A:信息社会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更早得了解某种疾病。但是有很多信息是无用甚至是错误的,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很难分辨这些锻炼方法正确与否。如果患病后,症状不是很严重,通过在家调整休息或者网上教的方法锻炼能使得状况缓解,可以不去医院。但如果症状加重,例如疼痛、麻木和酸胀,最好去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疼痛和麻木更严重的情况是压迫到马尾神经,例如,鞍区(骑自行车时挨着车座的部位)出现异常的感觉,出现排便无力等,一定要及时就诊。

Q:“小燕飞”是经常被推荐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加强腰背肌的锻炼方式。但现在争论也很多,据说不但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加重腰疼。那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到底该不该练习“小燕飞”呢?

A:如果明确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急性期,“小燕飞”这个动作是绝对不能做的。因为“小燕飞”是靠肌肉的力量使自己的身体两端翘起,加大腰椎前凸的弧度。如果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这个动作会让椎间隙变窄,卡压到已经出来的髓核。特别要说明,我们的肌肉有一部分是深层的,这些肌肉主要管局部稳定;还有一部分是浅层的,主要管整体运动。在人的腰部,浅层的肌肉叫竖脊肌,这部分肌肉管理人弯腰等全身性的动作;但保持一节一节的腰椎稳定的,是深层的肌肉。所以,有些人虽然一直在锻炼,但练的都是浅层的肌肉,虽然看上去很强壮有力,但没有锻炼深层肌肉,依然会出现小关节错位的情况。而“小燕飞”这个动作锻炼的是人的浅层肌肉。

Q:康复科是如何帮助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恢复健康呢?

A:康复科帮助腰椎间盘突出病人,除了对症治疗(进行理疗和康复训练)消除症状,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宣传教育,让病人正确认知脊柱的结构,帮助病人保持脊柱的正确姿势。对腰椎不稳定的病人,康复科会对其进行专业的腰椎稳定性的训练,包括核心肌群和腰椎控制的训练。

Q:练瑜伽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吗?

A:不能说某种运动一定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更重要的是运动时对“量”和“度”的控制。 一旦练习的次数、强度和频度超过了组织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运动性损伤。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锻炼时更要注意适度,如果锻炼后,主观上觉得略疲劳,不会影响第二天的正常生活,就是合适的。

Q:前些年风靡把腰练成A4腰,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吗?从脊柱健康的角度说,腰并不是越细越好?

A: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审美观也不一样。虽然很多女孩子追求极端的“细腰”,但保持健美的体型和正确的姿态(脊柱的姿态),再加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我认为才是最美的。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