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

《规划》立足大湾区湾情、水情,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布局,明确了2025年、2035年水安全保障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

来源: 中国日报
2021-01-05 19: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月5日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由水利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

作为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顶层设计,《规划》立足大湾区湾情、水情,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布局,明确了2025年、2035年水安全保障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举措。

《规划》指出,到2025年,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珠三角九市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利现代化体系,水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率先打造成为全国“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示范区。深圳水利基础设施和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2035年,珠三角九市水安全保障能力跃升,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和宜居水环境目标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智慧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水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深圳成为全国水利高质量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典范。内地对港澳水资源供给保障更加安全可靠,与港澳水资源、水文化、水科技、防灾减灾以及界河治理等全面协同协作迈上更高水平。

《规划》在系统研究大湾区新老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流域层面,加强西江、北江和东江流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加强流域防洪及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干流及重要支流的保护与治理;湾区层面,形成“一屏、一核、一带、三廊”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城市群和城镇层面,优化提升四个中心城市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夯实七个重要节点城市水安全保障基础,因地制宜提高特色城镇水安全保障水平。

《规划》提出构建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四张网”主要任务。一是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前提,以供水水源互联互通和供水工程挖潜提升为基础,打造一体化高质量的供水保障网;二是以加强防洪(潮)治涝薄弱环节建设和联防联控为重点,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网;三是以涉水空间管控和水环境系统治理为抓手,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四是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监管机制及服务创新为突破口,构建现代化的智慧监管服务网。

下一步,水利部珠江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大湾区战略对水安全保障的总体要求,聚焦补短板、强监管,扎实做好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水平,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完)

一图读懂《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解读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新老水问题,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由水利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

作为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顶层设计,《规划》立足大湾区湾情、水情,深入分析大湾区水安全保障面临的形势,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布局,明确了2025年、2035年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目标任务。

要点1 规划编制过程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对保障区域水安全、协同推进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10月,水利部组织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统筹谋划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019年12月,水利部组织对《规划》进行审查,并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形成《规划》报批稿,报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12月,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水利部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规划》。

要点2 大湾区水安全保障面临的形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对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湾区地处珠江流域下游,江海相连、水系贯通、河网密布,水问题十分复杂,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短历时强降雨、流域干旱、台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的增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咸潮上溯、洪水归槽、污染加重、生态损害等影响,水安全保障任务繁重且艰巨。

1.水安全保障能力与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水资源节约水平和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珠三角九市用水浪费现象仍较突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城乡供水抗风险保安全能力不足。城市供水水源以河道取水为主,当地水库调蓄能力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不足,存在季节性干旱、河口咸潮、水污染等风险。三是防洪减灾依然存在短板。防洪(潮)标准不高,上游洪水归槽加重大湾区防洪压力,临时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三角洲河网区重要节点缺乏调控措施,流域防洪减灾预报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不足。

2.水生态环境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广东省72%的废污水排放量集中在珠三角九市,处理能力和标准不高,雨污分流不完善,黑臭水体点多量大。二是内河涌水体交换不畅。珠江三角洲河涌水体流动缓慢,水动力不足,与外江水体交换能力弱。三是水生态损害问题突出。由于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河湖空间被挤占,河口滩涂湿地减少,局部水生生境遭到侵占和破坏。四是水库蓝藻水华等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

3.水治理管理体系和能力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法治体系不健全。对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有着重要作用的珠江水量调度缺乏法制保障。二是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粤港澳三地协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流域上下游、珠三角九市间、相关部门间协同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三是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投入不足,“重建轻管”局面依然没有彻底改变。四是水利现代化水平不高。水利科技支撑能力、水利信息化水平等与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尚有差距。

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做好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也具有良好条件。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大湾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较完整,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水利合作良好,为保障水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老百姓对水安全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对美好生态环境期待加大,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良好社会氛围。

要点3 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目标

到2025年,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珠三角九市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利现代化体系,水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率先打造成为全国“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示范区。深圳水利基础设施和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2035年,珠三角九市水安全保障能力跃升,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和宜居水环境目标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智慧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水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深圳成为全国水利高质量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典范。内地对港澳水资源供给保障更加安全可靠,与港澳水资源、水文化、水科技、防灾减灾以及界河治理等全面协同协作迈上更高水平。

要点4 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

《规划》从流域、湾区、城市群和城镇三个层面提出了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

流域层面:加强流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挖掘重要工程供水潜力,加强骨干水库群防洪调控,强化干支流保护与治理,加强西江、北江和东江水资源统一调度。

湾区层面:形成“一屏、一核、一带、三廊”的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一屏:西部、北部山丘区,重在涵养和保护;一核:珠江三角洲平原区,重在保障和调配;一带:南部河口水域岸线带,重在整治和恢复;三廊:西江、北江、东江干流,重在治理和修复。

城市群和城镇层面:优化提升4个中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完善7个重要节点城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水安全保障基础,因地制宜提高特色城镇水安全保障水平。

要点5 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构建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四张网”。

一是打造一体化高质量的供水保障网。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挖掘流域现有工程供水潜力,加快流域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和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和东深供水工程为主干,以各市供水主干网络为支线,形成“三江连通”的供水网络格局;加大对港澳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力度,优化协作机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进一步保障港澳供水安全;完善供水系统建设,改善供水水质,增强应急备用,提高城乡供水能力和水平。

二是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网。加快流域骨干水库与潖江蓄滞洪区建设,积极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强化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持续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协同推进珠三角九市界河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海堤达标加固与生态海堤建设,构建防潮工程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序开展城乡重点涝区治理,筑牢排涝工程体系;实施流域水工程统一调度,强化行蓄空间管控,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洪风险管控,完善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深化大湾区防洪减灾合作与交流。

三是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科学划定河道、水库、湖泊等涉水空间,强化涉水空间的管控与保护;打造流域西江、北江与东江三江生态廊道,构建三角洲容桂水道等清水通道;加强大湾区西、北部山丘区水源涵养,打造河口水域岸线保护带,构建大湾区绿色生态屏障;通过水污染治理、河网水动力改善、河湖水生态修护以及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系统治理珠江三角洲河网;大力弘扬和发展岭南特色水文化,加强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是构建现代化的智慧监管服务网。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大湾区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建设水安全保障智慧监控工程,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信息化水平;打造升级版河长制湖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水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制度,完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强化水安全监管制度实施;整合涉水政务服务,实现公众服务“一网通办”、水信息服务“一图全搜”,全面提升大湾区水安全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水安全科技创新,深化粤港澳交流合作;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着力防范化解重大水安全风险。

要点6 保障措施

《规划》明确了6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及广东省主体责任;二是强化法律支撑,加快制定《珠江水量调度条例》;三是落实资金保障,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四是完善协作机制,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协作等机制,加强流域区域涉水事务联动;五是提高人才支撑,统筹人才资源,培养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六是促进社会参与,营造治水兴水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