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智能,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12-01 09:38
2020-12-01 09: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分论坛一综述报告

2020年11月16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城市中心”)、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联合国人居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举行,并于17日举办了分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城市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高端媒体围绕“创新与智能,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

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自从2008年首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后,到今年有60%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据有关联合国的机构预测,到2050年的时候可能会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化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认为,未来城市发展要通过创新、智慧的模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以后,有500多个城市形成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方案,同时,企业方面也积极配合推进,在技术方面不断研究创新,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很多贡献。

目前成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建成,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成都市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陈亮处长介绍了成都市高新区在政府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工作进展,将智能创新和政府的产业结合起来,发布机会清单,让企业和产业能够享受到区域发展机遇。同时,完善了数据保障机制,接通了成都市区域内政府和社会的公开数据网络,目前已经汇集了13亿条数据,建成了公共开放数据网络。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表示,本次全球疫情既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对城市的一次考验。疫情期间,智慧城市在筛查密切接触者、监控隔离人员、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他还认为智能科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新动能,但也充满了挑战和风险,联合国人居署更关心的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确保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限定其滥用的风险。

巴塞罗那议会的首席技术官Michael Donaldson先生,介绍了巴塞罗那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做法,以及其围绕“以人为本”理念来建设智慧城市的想法,强调了智慧城市建设要以人为中心,尤其是在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市民的参与度。他举例说明,在应对疫情期间,巴塞罗那政府将技术文化中心临时变成了口罩生产厂,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生产了30多万件防护物资提供给民众、医院等,很好的说明了创新技术可以改变设备用途,通力协作。

世界经济论坛物联网、机器人与智慧城市行业负责人 徐亚敏先生认为本次新冠疫情首先加剧了劳动市场的不平衡,失业率大幅上升;第二是弱势群体在疫情过程中由于失去了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受影响巨大;第三是卫生体系的问题,缺乏重症监护和医疗资源。他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等更快地提升城市韧性。

中国建筑学会主动式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成林从城市的围观层面——建筑,介绍了创新和智能的价值。建筑作为人类的第三层衣服,打破了传统的不可调节的认知,郭成林介绍新型建筑里将拥有可调节温度、湿度的设备,以及先进的传感器来探测接收居住者的信号。通过高科技的信息系统处里信号和数据,可以人性化的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家电设备,实现更加智慧智能的家居体验。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认为我国经济对过去城镇化的粗放式发展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在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例如土地税收问题、地方债务问题等。他还认为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不是缺房的问题,而是老旧小区、社区的更新改造问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