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我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

今天,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新闻发布会。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第一代)、以光温敏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第二代)杂交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院士:我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

来源:湖南日报 2020-11-04 14: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湖南日报11月3日讯(记者 胡宇芬)今天,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新闻发布会。谢华安院士宣布了第三代杂交晚稻组合“叁优一号”衡南基地的测产结果为亩产911.7公斤,加上该基地早稻亩产619.0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袁隆平院士称“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表示下一步要向全省、全国推广。

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第一代)、以光温敏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第二代)杂交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三系法配组不自由,选育强优势组合的几率小,两系法存在杂交稻制种和繁殖风险问题。

袁隆平院士团队创新研发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团队成员李莉研究员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是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杂交水稻,对前两代杂交水稻的优缺点取长又避短,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理想途径。团队成员李新奇研究员介绍,“叁优一号”就是从多个季节、上万个测试组合中筛选出来的苗头强优组合,在湖南这样的普通生态区作“双晚”种植,生长期短,抗逆性强,产量高。

“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追求是永恒的。”90岁的袁隆平院士说,“我的脑瓜子还可以,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

(胡宇芬)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