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荣:青藏高原“云端上”的护路人

这是国道214线上一段不足300米长的道路,也是南向出囊谦县城的必经道路。8年时间,陈德荣在囊谦挥洒着汗水贡献着智慧,皮肤晒黑了,头发变白了,身子消瘦了,换来的是一面面锦旗、一项项荣誉。

陈德荣:青藏高原“云端上”的护路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0-08-18 13: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走笔囊谦】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万玛加

48岁的陈德荣没有想到,离开囊谦的日子来得如此之快。他把调令塞到抽屉里,叫上工友又赶到了道路施工现场。

这是国道214线上一段不足300米长的道路,也是南向出囊谦县城的必经道路。因为缺乏排水设施,道路常年积水严重,泥泞不堪,过路司机和当地群众反映强烈。

“走之前,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陈德荣一趟一趟地跑,最终取得了两侧商户的理解和支持,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有望月底前完工。

听说“老陈”要被调走,囊谦公路段的小院内热闹起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来了,觉拉乡、白扎乡的农牧民来了,他资助过的贫困大学生、患病群众来了,纷纷为“老陈”献上洁白的哈达。

作为一名典型的“路二代”,陈德荣成年后就在国道214线上开启了“以路为家、以路为伴”的生活。2012年,他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调到澜沧江畔的囊谦县,踏入公路段的瞬间,心里是满满的失望:一间10平方米的板房,一桌一床一沙发就是全部家当,施工机械一台也没有。

要知道,囊谦公路段承担着国道214线以及省道224线、315线共计328公里道路的养护保通任务,这些路段是进出囊谦的主要道路,也是青海省通往西藏昌都、那曲等地的重要物资通道,车流量很大。同时,路段中有50%是防护设施不足的三级公路,超过70%的路段是傍山道路,最高海拔4800米,平均作业海拔4300米,被称为“云端上”的道路。

陈德荣暗下决心要干出个模样。他将手机号公布到每一个工区,每每遇到危难险重情况,都会带领工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最短时间内抢险保通。2019年2月,玉树遭遇连续强降雪,国道、省道出现大面积积雪。陈德荣第一时间组织了抗雪救灾应急小组,并带领职工奋战在海拔4712米的肖容多盖拉山垭口。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作业,仅靠方便面、压缩饼干充饥。他的血压一度飙升到160,但他拒绝了职工们一次又一次下山休息的劝说,坚持奋战在一线。最终,囊谦公路段出色地完成了抗灾保通工作,打通了运送物资的“生命线”。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陈德荣多次奔赴觉拉乡、白扎乡、尕羊乡的贫困村,解决出行困难,资助贫困群众和大学生,还为医院、学校、寺院清理河道、修建便民桥和砂石路,却从未收过一分钱。

8年时间,陈德荣在囊谦挥洒着汗水贡献着智慧,皮肤晒黑了,头发变白了,身子消瘦了,换来的是一面面锦旗、一项项荣誉。在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囊谦公路段建起了新的办公楼,修起了花园式的院子,配备了10余台套大型机械,囊谦公路段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和改善!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7日 03版)

(尚杰 万玛加)

【责任编辑:朱月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