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老粮仓镇在实践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宁乡市老粮仓镇在实践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粮仓在线”聚合新能量老粮仓镇万亩稻田里,起伏着金色麦浪。在决策过程中召开的老粮仓镇基层民主协商对话会上,120余名村民和企业家代表积极献策,并全票表决同意打造“粮仓在线”——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宁乡市老粮仓镇在实践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来源:华声在线 2020-08-10 16: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山水相依,沃野相连,作为一个人口分散,乡村资源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的农业大镇,如何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进而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宁乡市老粮仓镇在实践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粮仓在线”聚合新能量

老粮仓镇万亩稻田里,起伏着金色麦浪。 三如 摄

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 彭达 摄

老粮仓镇江花村的油菜花田。 三如 摄

老粮仓镇街道。 何彪 摄

俯瞰老粮仓镇。 何彪 摄

李曼斯 王 玲 张馨艺

一方水土的历史底蕴,往往可通过其命名窥得一二。

宁乡市老粮仓镇,因唐朝在此建仓囤积官粮而得名。数千年来,这里孕育着繁茂且多姿的人类文明。越过时光洪流,这些源远流长的印记镌刻在这片土地深处,也滋养着此处的人民。

时代发展到今日,依山傍水的老粮仓镇受限于区位因素,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放缓了脚步。但作为一座农业大镇,这里不仅保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还在探索中不断寻找新出路。尤其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老粮仓镇党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8月6日,采访者一行人沿着笔直平整的乡村公路驶入老粮仓镇。在了解各村特色农业时,一个被村干部及村民多次提及的新名词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产业搞起来了,老板赚了钱,村民也赚了钱,但村上还是空空如也。今年搞了‘粮仓在线’,我预计村集体经济至少翻番。”

“养蜂后家里是富裕了不少,但年年都在愁销路。现在,我就盼着‘粮仓在线’营业后能帮我把产品销出去。”

……

何为“粮仓在线”?它为何能被群众所接受?随着探访深入,答案逐渐清晰。

一种探索 顺势而为,开辟新模式

要了解“粮仓在线”,首先得拜访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

在老粮仓镇的大街上,一栋崭新而别致的建筑格外打眼。走进大厅,只见展销台上摆放着包装精致的稻米、腐乳、果蔬等种类不一的农副产品。右侧的文化展厅,则展示着老粮仓镇的基本情况,以及“粮仓在线”发展运行的简要介绍。再往里走,挑高大堂里摆放着圆形餐桌,四周还设有多个雅座。正值中午,已有不少食客在这里体验美食。这里售出的农副产品以及各式菜肴,都将为老粮仓镇10个村(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发展就是硬道理,盈利就是真模式。归根到底,‘粮仓在线’就是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老粮仓镇党委书记颜志强介绍,“粮仓在线”的实质,是以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主要成分的镇级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依托长沙粮仓在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村(社区)、镇商会、运营商三方股份制合作。平台不论盈亏,先行保障村级集体获得固定分红,其后再根据全镇10个村(社区)80%、商会12%、运营商8%的占股比例进行分红。

在广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老粮仓镇同样面临如此困境。这正是该镇创新探索这一模式的根源。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多数是因为没资源、没平台。即便是情况稍好的地方,也是勉强过关,难以‘造血’。如果能由镇来统筹,把10个村(社区)的资源汇聚起来,并吸纳社会资本,情况可能大有改观。”循着这样的思路,颜志强带领党政一班人逐步规划出雏形。其中,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一,是“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格局的成型。

老粮仓山水相依,沃野相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个课题面前,老粮仓镇因地制宜,倡导每个村(社区)积极培育主打特色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格局。比如长田村发展土花猪养殖业、江花村开辟千亩茶油基地、金洪村培植老品种生态大米、双藕村建成种类丰富的水果基地、老粮仓社区依托集镇生产蔬菜等。这些各有特色、品质上乘的农产品,是“粮仓在线”模式得以开展的基础。

其二,是坚持“基在农业”的同时,推动商贸、产业、农旅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老粮仓现有各类市场主体1400余家,“章子客”7000余家珠宝门店分布全国。这些企业以老粮仓镇商会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聚集了一批社会资源。这些企业既是股东,也是消费者。此外,整合望百峰森林公园、花草坪巨石阵、“章子客”文化馆、瓦泥塘美丽屋场等资源,使得乡村旅游“一带一廓”格局基本形成,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老粮仓不缺产业基础,也不缺要素资源,只是缺少一个平台。我们要把这些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在颜志强看来,“粮仓在线”并不是凭空臆想、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久久为功的实践中顺势而成的。

一段历程 聚力同行,整合新动能

与以往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粮仓在线”以镇为单位,统筹多方力量,无先例可循,因而探索之路愈加艰难。

第一难,是转变众人思路。

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犹如一颗石子落入池塘,必将激起层层涟漪。

一开始,“粮仓在线”概念一经提出,会议桌上议论纷纷。一些村支部书记提出自己的疑虑:“做农业产业是最难的事情,没搞成,入的股怎么办?”“我们村没什么特色产业,要怎么参与?”“这么大摊子,谁来运营?”

一番交流后,个别村干部积极性不高,仍是半信半疑。

颜志强意识到,这些问题正是症结所在。理清机制,是当务之急。老粮仓镇组成“智囊团”,提出以“粮仓党建”为保证、“粮仓产业”为基础、“粮仓在线”为依托、“粮仓文化”为动力的主要建设内容。同时,老粮仓镇党委下设宁乡市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党支部,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怕亏损?——无论盈亏,先行保障村级集体的保底分红。

缺产业?——登门入户,深入挖掘出“一村一品”的特色。

没人手?——多方合作,邀请专业运营商进行经营管理。

……

随着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心中的疑虑也烟消云散。政府还邀请各个村支书到发展成熟的农业项目参观,令众人看到了光明的前景。返程后,各村支部书记拿出特产自荐,干劲十足。

在决策过程中召开的老粮仓镇基层民主协商对话会上,120余名村民和企业家代表积极献策,并全票表决同意打造“粮仓在线”——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第二难,是寻找各村特色。

沿着弯曲狭窄的乡村公路往前,越往里走,越是偏僻,产业也越是薄弱。即便在脱贫攻坚中,部分村已形成产业基础,也仍陷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之中。

长田村村支部书记周伟强,是10个村(社区)推选出来的村级代表。长田村的土花猪养殖业发展蓬勃,有3家大规模养殖场入驻,周伟强无需操心。他所忧心的,是仍未凸显特色的毛公桥村。

7月10日,他与长沙粮仓在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代义一起来到毛公桥村,与村干部攀谈起来。

“要说大型产业基地,毛公桥确实没有。但我们这儿有个养蜂大户,生产的蜂蜜品质极高,尝过的都说好。”毛公桥村村支部书记李建湘的话让两人来了精神。

这名养蜂大户名叫张亚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她在政策支持下学习养蜂技术,免费得了4个蜂箱。

自此,她与丈夫两人潜心学习,不仅养好了身体,事业也越做越大。直到现在,她家已养殖了200箱蜜蜂,每年能产出上千斤蜂蜜。

采访当日,张亚丽正和丈夫一起在岳阳追蜜。在电话里,她告诉记者:“毛公桥的蜜源不够,我们只好带着蜂箱四处追蜜。像现在,岳阳的三木子蜜品质高,产出的蜂蜜味道非常好。”

当地,共有30户人家仍在养蜂。为了追求品质,多数养蜂户都选择奔跑在追蜜的旅途。

“虽说我们村里的蜂蜜品质高,但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影响力。上等的蜂蜜,只卖50元一斤,却仍滞销在家里,卖不出去。”李建湘对此颇为沮丧。

找到这块“璞玉”,令周伟强兴奋不已,这也正是他逐村走访的目的:“找准特色,把关质量,打出品牌。做到这三步,再谈其余畅想。”

第三难,是汇聚各方能量。

对陈代义来说,考虑长远则是必要之举。作为3个农业项目的创始人,对于运营他已经驾轻就熟。但“粮仓在线”的全新模式,令他重燃激情。

“我愿意加入,是因为我觉得这种模式充满了无限可能。”陈代义说,以前的农业项目流转村民的土地后,再聘请他们为工人,企业与村民的利益没有完全捆绑,这导致村民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管理。“粮仓在线”规避了这一弊端,公司不再属于某一人,而是属于6.8万老粮仓人民。他们的劳作都将转化为村里的收入,甚至可能进行二次分红,使其直接受益,工作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陈代义看来,这个项目是会赚钱、能盈利的“金钵钵”。于老粮仓镇商会而言,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填补了长沙地区镇商会实体经济的空白,对其亦百利而无一害。

自此,“粮仓在线”通过镇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将10个村(社区)与镇商会、运营商整合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使过去三方各行其是的分散活动转变为协同前进的合作发展,使过去老粮仓镇对10个村(社区)的“我推你做”的被动发展模式转变为10个村(社区)对老粮仓镇的“我想去做”的主动发展模式,极大促进了全镇的协同发展。

一份期盼 突破桎梏,振兴新农村

盛夏,大片青葱稻田里,水稻正静待孕穗。

戴奇华,是老粮仓镇唐市村小有名气的大户。他经营着戴轩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100亩稻田。

烈日下,他戴着草帽,扎起裤管,穿行在田埂上。这时候的水稻已无需过多打理,戴奇华只需每日观察虫害,等待一场金色的丰收。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换上优质稻种后,戴奇华的工作显得更为轻松了。

“今年,政府免费分发了‘隆晶优蒂占’的种子,说要打造万亩优质水稻。这段时间种下来,我发现这个品种的发蔸率高,抗病性强,确实不错。”戴奇华介绍,节约了10万元种子钱还是其次,更关键的是,粮食成熟后,镇上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将负责后续的包装、销售等一系列工序。不仅省心省力,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戴奇华不是唯一的受益者。自8月1日试营业至今,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已经卖出了3万余元的产品,餐饮日均营业额超2万元以上。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已拿到真金白银,各个村也有了进账。

“美食体验与线上展销,仍然是‘粮仓在线’模式探索中的初级阶段,希望由此聚起人气,打开局面。”陈代义表示,下一步将尽快打造线上平台,将各个村的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多人视野。当影响力起来了,再开始推进农旅融合,邀请游客来看春时油菜花开,夏季采摘蔬果,秋日稻田成熟,冬季山峰雪景。届时,不仅集体经济得以壮大,更多村民将直接受益。

老粮仓镇党委书记颜志强对未来有着更高的期许:“我们将以‘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为基点,使其与‘匠心粮仓 幸福在线’的老粮仓文化、‘一带一廓’的老粮仓农旅、乡土乡情教育持续融合。既能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又能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还能壮大返乡入乡创业队伍,从而将‘粮仓在线’打造为一个成熟完备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各方面振兴。”

期许之下,是敢闯敢试的未知,也是漫长而光明的奋斗征途。“粮仓在线”模式的探索,破除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桎梏,不仅是老粮仓的破局之路,更为省内外广大农村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老粮仓方案。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乡镇步入这条大道。老粮仓,不会是孤单的赶路人。

“粮仓在线”基本内容简述

“粮仓在线”——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2020年,老粮仓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宁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镇域实际情况,围绕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突出短板、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创立宁乡市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开启了“粮仓在线”——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粮仓在线”,是以“粮仓党建、粮仓产业、粮仓在线、粮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党群融合、资源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着力构建资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产业孵化型的“三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宁乡市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并以此为核心持续推动全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条特色道路、一种发展模式。

其中,“粮仓党建”是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并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充分体现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为老粮仓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领航前行。

“粮仓产业”是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通过做大做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餐桌”再到“百姓生活”的全产业链模式,充分利用老粮仓“章子客”全国7000余家门店的销售优势,最终走出一条“涵盖一二三产业、贯通产加销服、融合农文旅教”的发展之路。

“粮仓在线”是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成立宁乡市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依托长沙粮仓在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村(社区)、镇商会、运营商三方股份制合作,打造集脱贫攻坚、土地合作经营、农业综合开发、特色美食体验、线上线下展销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功能、宽领域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以期达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直接普惠百姓的根本目的。

“粮仓文化”是这一新模式成功运行的源源动力,充分挖掘老粮仓的青铜匠心文化,充分展现悠久农耕文化,充分发展“章子客”文化,充分弘扬红色文化,充分传承乡村文化,用“匠心粮仓 幸福在线”的老粮仓文化赋予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灵魂与内核,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实现以文化人、乡村振兴。

“粮仓在线”,是从穿行田野、脚踩泥土的登门入户中发现的,从广泛商讨、反复论证的智慧碰撞中诞生的,从多方合作、不断实践中逐步发展的,它初步探索了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开辟了一条老粮仓镇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特色道路,开启了老粮仓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的时代。在未来,“粮仓在线”必将在有着超凡勇气和魄力的老粮仓人的共同努力下,谱写出楚江之畔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