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蟹农“上岸”记

来源:新华网
2020-08-06 10: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南京8月6日电 题:太湖蟹农“上岸”记

新华社记者刘巍巍

立秋将至,暑热蒸腾。苏州太湖岸边的标准化生态池塘内,“资深”蟹农宋永康乘船喂蟹。22年来,这是他头一次“上岸”养蟹。

此前,宋永康与吴中区东山镇众多养殖户一样,在东太湖围网养蟹。“污染湖水,产量也不高;一旦碰上自然灾害,更是损失惨重。”宋永康说。

2008年开始,为改善太湖水环境,当地缩减太湖围网面积。到2019年底,拆除全部完成。

围网拆了,“失业”的蟹农怎么办?

东山镇在沿太湖岸边3公里建设标准化池塘,引进科研机构,组织就业培训,打造6000亩生态养殖区,延续太湖大闸蟹产业链。

宋永康承租了216亩池塘,干起老本行。

以前在太湖里风吹日晒,如今车子可以开到池塘边,尾水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实践,宋永康发现,内塘放养的大闸蟹质量并不比以前差。“如果养得好,100亩水面能赚个二三十万元。”他说。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主任李浩宇介绍,大闸蟹生态养殖预计亩产200斤到250斤,品质和产量较围网养殖均有所提升。

越来越美的太湖,激活了旅游“一潭春水”。眼下,太湖岸边的农家乐生意火爆,古村落人头攒动,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副镇长杨忠星说,东山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鱼虾,全镇400多家农家乐从事农业旅游,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天堂”之美,美在太湖。苏州拥有太湖3/4左右的水域面积,从以前遍布湖区的围网,到如今的烟波浩渺,这里将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勾勒出动人的生态富民图谱。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