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丨高山有好水 洛塔游奇美

洛塔属于岩溶台地,在湘西地质公园中海拔最高,地层年龄相对来说,却是最年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晶博士说,洛塔虽小,但完整记录了三次海陆变迁历史,见证了湘西沧海桑田。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丨高山有好水 洛塔游奇美

来源:新华号、中国新闻网、红网 2020-07-24 09: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由南自北纵跨湘西州7个县市,包括矮寨、天星山、芙蓉镇、红石林、十八洞、吕洞山、洛塔7个园区,公园总体呈现四大特色: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金钉子”;全球规模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蔚为壮观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群景观;岩溶地质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从2017年整合全州重要地质遗迹设立湘西地质公园启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到申报成功,不到三年时间,创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的“湘西速度”。

  湘西地质公园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一次次的地质巨变。

从七亿一千万年前的成冰纪冰碛岩到五亿年前的寒武纪两颗“金钉子”,再到四亿七千万年前的红色碳酸盐岩……

从一亿六千万年的二叠至三叠纪的热带海洋到一亿年前的红色湖盆,再到一百万年前的岩溶台地峡谷和十万年前的红石林……

它们系统地记录了扬子地台地质演化以及云贵高原边缘侵蚀切割的历史。

洛塔属于岩溶台地,在湘西地质公园中海拔最高,地层年龄相对来说,却是最年轻。

当然,即便再年轻,地层年龄也有两亿多年的历史了。

洛塔整体为一个孤立的向斜岩溶台地,高高地突起于低山丘陵之上,宛如一艘巨轮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

什么是向斜?就是水平沉积的地层受到挤压而发生褶皱,凹下去的部分就叫向斜,反之,突出来的叫做背斜。

洛塔岩溶台地面积有八十二平方公里,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比比皆是,最高峰梯子岩有一千四百三十米。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晶博士说,洛塔虽小,但完整记录了三次海陆变迁历史,见证了湘西沧海桑田。

  洛塔属于龙山县。

龙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唯一人口过六十万的县域,也是中国土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关于洛塔,《龙山县地名录》称是寨前有溪水,寨后有一座山酷似宝塔,传说是天上落下来的,故名“落塔车”,后演化为洛塔。

到洛塔,除了接受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洗礼外,去石林走走,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难得的享受。

洛塔石林成景地层岩石主要为粉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和燧石条带灰岩。这三种岩石的矿物成为主要为方解石。在可溶水同这三种岩石接触时,能把岩石中的碳酸钙溶解,然后随水带走或被植物吸收。

长年累月,岩石中的裂隙不断加大、贯通,就会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空洞,或者产生相互交叉、长度不一的地下河网通道。随着地下水的切割加深、地面的抬升,以及土下长期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使地面出现石芽、石林,地下出现了溶洞。

这种地质容貌造就了“高山有好水”,可水又多在地下流,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长之本。

对于生活在洛塔的人们来说,寻找水源一直就是他们世世代代不变的梦想。

开始到石林,也许有人会失望,因为洛塔石林太普通了,没有张家界石林的高大挺拔,也没有古丈红石林的色彩斑斓。

其实洛塔石林之美,正是美在它的素朴与自然。漫步一条条石巷,体验曲折蜿蜒;穿过一道道石门,让人眼花缭乱;仰望一扇扇石窗,感悟什么叫水滴石穿……

(张皎)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